也愿狮城变书城
本报评论员 彭玲
“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通行,就近借还”,近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台方案,在中心城区逐步推行阅读“一卡通”服务,努力实现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献资源共享和图书“通借通还”。
(据9月23日《沧州晚报》5版)
“一卡在手,通借通还”,这则图书借阅消息如春风扑面。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打开了方便之门。文明城市的建设,又增添了一道文化风景。
读书,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风向标;读书,是市民提升素养的有效途径。
阅读、悦读,连着的不仅是生活和工作,还有心胸,还有境界,还有梦想,还有古今中外、诗和远方。
当一个城市,把推动全民阅读当成一个重头戏来抓,本身就预示着,城市文明会再跨新台阶。
从环境幽雅的图书馆,到街头的书吧、服务点,沧州市区可以读书的地方越来越多。但“哪里借,哪里还”,一直是旧有的“规矩”。
现在,可以“就近还书”“通借通还”“馆藏共享”,说明我们的图书借阅跨入了“智慧管理”时代,说明我们的服务越来越“人性化”。
鼓励读书,倡导读书,打造“全民阅读”,意义重大。
但说得再多,也不如把书送到市民家门口,让人们触手有书,随时借阅。
过去,人们读书要去图书馆,那叫“人找书”;现在,把书放在家门口,那叫“书找人”。
过去,“哪里借,哪里还”,那叫“谁读书,谁跑腿”;现在,“一卡借,就近还”,那叫“谁读书,谁方便”。
几字之差,理念上有天壤之别。
把读者放在心中,让书去找读者,这就是现代管理的深意。方便读者,“一卡通用”,这就是服务体系的拓展延伸。
图书借阅服务前进一小步,文化建设迈出一大步。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爱读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软实力。让人们爱上读书,方便人们读书,是提升软实力的助推器。
我们的图书馆确实“够档次”,环境够幽雅,但敞开图书馆的大门,容纳的人数终究有限。
把一座城市变成图书馆,人人都可以变成读书人,人人都可以享受读书之美。
管理思维的转变,服务理念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沧州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蝶变。
我们不能不惊喜,我们不能不点赞。
推动全民阅读,沧州在行动。
打造书香生活,沧州在行动。
愿家门口的图书吧、服务点越来越多。
愿读书的身影成为狮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有一天,当我们在一座叫沧州的城市里,随时随地可以来一场“想读就读的思想旅游”,那么,这个城市一定弥漫着醉人的书香,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