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20-09-26
来源:沧州日报

加快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部分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编者按

日前,市政协召开十一届第十六次常委会议,集体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系列重要讲话、省委书记王东峰来沧调研检查讲话、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市委专题会议精神。会议听取了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情况汇报,政协委员们围绕强化宣传引导、全域规划、保护展示、生态优先、文旅融合、机制保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报现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统一思想 精准发力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质增效  

市政协委员 陈宽  

我市全力做好沧州段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南关、张家坟712户房屋征收在4个月内实现协议签订率、和谐征收率和群众满意度三个100%。但是,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挖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沿线各县(市、区)发展还不够平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宣传引导,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强大合力。一方面要强化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理论研讨,从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具体定位、目标任务等各方面系统学习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制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宣传方案,制作专题片、编写宣传册、提炼宣传口号,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凝聚合力、营造氛围。  

畅通参与渠道,实现公众文化需求的充分表达。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引入民间智库,促进专家团队与乡土智慧的交流互动,促进决策科学化;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政府主导、部门主办、企业助力、社会联动,形成广泛参与、同心共建的良好格局,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积极搭建平台,深入挖掘沿河文化资源。建立完善信息存储和展示的平台,打造专业化交流研究的平台,构建资源整合的平台,对全市现有杂技节、武术节、庙会、庆典等本土文化盛会,按不同分级进行资源开发和品牌塑造,扩大社会影响力。  

完善目标管理及评价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推进。   

注重“八个强化” 全面提速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市政协委员 张清辉   

吴桥段大运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吴桥县委、县政府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工业强县、杂技兴县”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擦亮“运河”“杂技”两张名片,优化生态环境,延续了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尽管如此,吴桥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管理机制、综合治理、文化资源挖掘以及产业融合、河道蓄水、人才、资金等方面还有一些难题亟待破解。为此,建议注重“八个强化”,全面提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强化组织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在继续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综合管理部门、专项主管部门等单位的责任;强化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人才组建专家学者咨询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做好顶层设计;强化项目抓手,打包争取资金;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第一抓手,抓住机遇,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强化水系建设,打造河道景观;加强与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及上游跨区域协调合作,通过实施航道疏浚扩挖、边坡护岸处理加固、碍航设施改造等工程项目,加大引水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实施基础治理;尽快进行河道清淤疏浚、险工险段治理、堤坡标准化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理;强化挖掘传承,保护运河文化;开展高质量数据采集工作,按照门类,形成数据库,加快大运河文化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建设;强化文化利用,壮大产业反哺;以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文化资源为基础,加强人文城市建设,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带动全域旅游;强化区域合作,形成共建合力,要加强与沿线各地的衔接,共建基础设施,共抓服务配套,增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协同性。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市政协委员 马德华  

泊头作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先后实施了观摩景点、配套设施、沿途街路改造提升3大类11个建设项目,“古驿新城,文化泊头”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品位和水平,现提出如下建议:  

健全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由党政主要领导领衔指挥,发改、规划、文化、旅游、水务、环保、教育、城管、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形成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重点项目引领和文化展示平台建设。聘请专业设计机构,量身打造运河文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三馆两园一带”为载体的大运河文化展示体系,科学、系统、客观地展示大运河文化的历史、科技、价值内涵。  

打好文化旅游牌,彰显富有泊头特色的地方人文风貌。打好红色旅游牌,立足泊头革命老区实际,依托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建国县烈士纪念塔、军屯惨案纪念碑等革命遗址,打造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一日游线路。打好工业旅游牌,挖掘开发“十里香大运河酒文化产业园”景观;结合泊头1400多年的铸造历史,努力打造工业旅游城市。打好生态旅游牌,依托泊头梨枣、桑葚优势,带动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运河故事。通过文艺展演、非遗展示活动,积极推动富有泊头特色的传统文艺节目不断取得新发展,推动泊头火柴、三痴斋泥彩塑、交河煎饼等非遗项目不断焕发新活力。  

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惠及民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指标体系中,纳入公用设施、就业收入、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类指标。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做好区域整合文章   

市政协委员 董永盛  

近年来,沧州市区及大运河沿线各县(市)重点建成了一批节点项目,沧县段大运河文化带各项规划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中心,构建“一带、四区、八节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即大运河文化带。“四区”即文化旅游区、工业旅游区、休闲度假区、生态观光区。“八节点”即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明珠国际服装生态城、沧东生态公园、兴济运河美食小镇、纪晓岚文化园、纪晓岚墓、御碑苑、登瀛桥。  

建设运河文化,要充分利用农耕田园特色,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找准本地发展旅游业的切入点及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点,走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道路。运河沿线县(市、区)应立足历史传统,加快推进特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景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全市各县(市、区)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景观小品相映、一带多珠、遍地开花的全域旅游产业格局。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借鉴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实践做法,加快推进沧州武术文化小镇建设,挖掘整合好沧州武术资源,形成杂技与武术并驱的互动格局。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载体,将沧州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串联盘活,高质量打造独具沧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带。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大运河沿线各县(市、区)发展程度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因地制宜,从各自实际出发,立足着眼点,选好结合点,突破侧重点,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加强生态绿化提升运河“颜值”   

市政协常委 杜义霞  

绿化工作是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运河“生态颜值”、打造运河“生态红利”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和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应对一些空白区段、空白地块进行细致摸排。在重要节点区域点缀一些立体化、彩叶化、常绿化的组团和绿化小品,提高绿化品位和绿化颜值。对绿化状况良好的区段加以充分利用和保护,借助现代园艺、科技等手段进行修剪造型、改接换头。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要在已有底数的基础上,对百年以上的老树、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大树及特殊品种树木、稀有树种树木做好挂牌标记,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尽量避免砍伐已有大树,对于普通树种的老树,若生长态势良好,也应避免砍伐,可采取移植到绿化集中区或就地保留等方式予以保存。  

打造沧州特色树种品种集中展示区。在采用常规绿化树木的基础上,打造沧州特色绿化展示区,营造特色鲜明的本地绿化氛围。以金丝小枣为例,在沧县、献县等地,一些百年老树被废弃或荒置,可以通过集中移栽加以保护利用,建成生态文化公园。月季是我市的市花,可结合绿化小品打造月季专题,将我市的月季栽培历史及市花文化集中体现。  

加强沿线生态园林提档升级。泊头文庙古梨园、青县盘古百年柿子园、南皮冯家口枣园、沧县肖家楼水利枢纽工程区等,有的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休闲旅游功能。要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扶持,提高绿化品质及管护水平,建好配套设施。  

加强建成区精细化管理。采用节能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对现有绿地绿植定期修剪整饬,注重细节品质。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全力打造沧州发展“金名片”   

市政协常委 李建成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一批运河遗产展示、运河城镇游赏等重点文旅项目,大运河沧州段实现了从“绿起来”到“美起来”的蜕变。就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我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大运河巡管长效机制。可借鉴河北、山东“两省三市八县(区)”检察机关签订的《关于建立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和资源公益诉讼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有效解决资源利用、交叉执法、跨区域河流治理等难题。  

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我爱大运河母亲河”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启动实施“标记沧州”文化项目,制作大运河文化地图。开展收集历史故事、人文资料和文物线索活动,深入挖掘和研究运河文化,汇编系列文化丛书。尽快启动建立非遗资料库、音像数据库、数字项目台账等基础建设。积极探索传承方式,有序建设大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展览馆、展示点。同时,加大运河文化宣介力度,推动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促进活态传承。  

加强融合,打造文旅“金名片”。围绕“一线多珠多点”布局,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免费开通“魅力沧州一日游”专线,争取列入国家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众多游客观光休闲。  

创新机制,提升社会参与度。搭建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的公共平台,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搭建投融资平台,设立大运河文化带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支持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鼓励非公企业、社会基金、民间团体积极参与。  

深入挖掘大运河廉洁文化 为一体推进“三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市政协常委 杜建军  

在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深入挖掘沿线的廉洁文化,是深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需要。我市有着较为丰富的大运河廉洁文化历史资源和良好的廉洁文化建设基础,值得深入挖掘、系统总结。  

对于加强大运河廉洁文化建设,我有几点建议。  

打造廉洁工程。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坚持程序规范化,依法依规推进工作,确保各个项目手续完备、操作规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把每个项目都打造成廉洁工程、样板工程、品牌工程。  

加强协作配合。借鉴扬州“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廉洁文化联席会议”机制,沧州大运河流经的8个县(市、区)共同加强廉洁文化创建工作,开展学习交流,创新思路,统筹设计,整体推进。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大运河廉洁文化的挖掘、创建工作。充分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模式,加强对大运河廉洁文化的征集和培育,深入挖掘大运河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洁文化旗帜,力争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廉洁文化品牌,有效提升沧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重抓好“结合”。文化是生活的积淀,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中,努力挖掘和创作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廉洁文化作品,更好地发挥廉洁文化建设抑浊扬清、促廉拒腐的积极作用。   

关于沧州大化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建议   

住沧省政协委员 王毅  

沧州大化工业遗产既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近代典型的石油化工工业遗产。为进一步做好沧州大化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沧州大化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将原沧州大化的文化科技图书资料移交给沧州市图书馆保存收藏和管理,在沧州市图书馆设立大化科技分馆,用原沧州大化的历史工程技术和科技图书资料布置一个阅览室。积极挖掘保护沧州大化工业遗产等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历史资料、图书,与中国化工学会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研究交流、展示传承活动。在沧州大化工业遗产公园,利用停用的旧楼作为沧州市图书馆大化科技分馆,向社会开放。在新落成的工人文化宫,单独设立沧州大化1973展厅,供市民参观,丰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  

统筹谋划推进申报国家大运河工业遗产保护开发项目。市政府成立专班,研究推动沧州大化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与河北省政府及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全国政协文史委等部门对接。组织专家学者充分提炼、培育、规划、整理原沧州大化工业遗产的红色文化价值、科技创新价值、文史资料的社会价值。  

规划建设沧州大化水铁公路立体交通枢纽。大化工业遗产内现有货运火车站台,站台东西两侧各配套建设有一条与国家铁路网连接、停靠17节车厢标准列车组的铁路。可通过技术改造与沧州的地方铁路联通,实现中心城区与渤海新区的铁路交通同城化。按照大运河通航规划,将在大化工业遗产附近建设游船码头,大化遗产内的货运火车站台南端距离永济路约200米,西侧10米是大运河东岸的硬化公路,东侧是大型高顶无支柱仓库,北侧是市区主干公路。   

让“静”的文化遗产“动”起来   

市政协委员 陈建中  

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一“动”字。如何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新的活力?我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以文艺精品广泛传承,让运河文化“流”起来。一方面,下大力气在古籍文献中考证查找运河资料,抓紧时间沿运河两岸采访老人、采访运河故事,做好口述历史的发掘,并结集成册,留住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沧州运河沿线有丰富的戏曲曲艺品种,如哈哈腔、木板大鼓、青剧等,也有吴桥杂技、盘古武术等众多文化传承,且在广大农村有很好的观众基础,可以积聚力量取材大运河,打造融艺术性、观赏性和商业性为一体的文化遗产传播剧、杂技、武术大型表演等,展现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以运河沿线建设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让运河文化“动”起来。运河沿岸乡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必须维护大运河沿岸原生态,避免盲目大拆大建。要依据镇村实情,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针对村庄的人文景观进行合理完善,从而再现大运河的人文活力。要结合村落实际,在大运河沿岸的自然生态郊野,采用以沿河车行道为主体,车行、骑行与步行相结合的交通布局,局部区域辅助设置步行道路,提高运河相关展示节点的方便可达性,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旅游价值。  

以生产性产业开拓市场,让运河文化“活”起来。与运河文化并生的非遗项目众多,比如青县同聚祥酿酒技艺、青县红木家具等。运河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