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充的钱,不能一退了之

2020-09-29
来源:沧州晚报

孩子玩游戏充的钱,不能一退了之   

本报评论员 孙崇旺  

12岁男孩小坤,玩游戏充走了爸爸3万多元。在晚报记者的帮助下,“腾讯”公司退回2万多元,游戏公司“广东天宸”退回1万多元。这样,小坤偷偷“充”走爸爸的3万多元,基本都退回了。(据9月24日《沧州晚报》4版)  

类似的新闻,最近经常在《沧州晚报》上看到,不少孩子因为玩游戏、看直播,背着家长给游戏充值或打赏主播。有的花光了哥哥的学费,有的花去了家人的治病钱……网上类似的新闻更多。  

《沧州晚报》报道的这些“熊孩子”的结局都还不错,在记者的帮助下,他们花去的钱大多要了回来。  

钱要回来了,事情就算结束了吗?孩子为了玩游戏偷家长的钱,明面上是“熊孩子”犯错,其实他们是在替家长“背锅”。  

孩子的手机哪来的?孩子如何敢偷家长的支付密码?无节制地玩游戏是怎样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每个家长可能都有一大堆理由,但无可辩解的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家长身上。  

笔者记不清看到多少次这样的场景了:家长带孩子,看到孩子哭闹,家长就把手机往孩子手里一塞。这下好了,孩子和家长都在玩手机,皆大欢喜。  

但仔细想一想,这样“和谐”的场景里藏着多大的隐患啊!孩子玩游戏成瘾,就是这样形成的。孩子玩游戏成瘾,根源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说“树大自直”,认为孩子小时候犯错是正常的,大了自然就懂事了。还有的家长仅重视“言传”,而忽视“身教”。如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缺乏行正做端的行为规范,在游戏面前,自然无法抵制诱惑。  

孩子偷花的钱退回来了,但此事可不能一退了之。如今,家长面临一个困境,移动互联时代,孩子接触手机太方便了,别说孩子难以自制,就是成年人玩游戏都会上瘾。这虽然和网站以及游戏公司缺乏监管有关,但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家长要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孩子玩游戏之前要给他们立下规矩,严格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给孩子树立一种观念:游戏不能无节制地随便玩。  

其次,要了解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玩。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就是这么做的:他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父子俩还进行比赛,一下子就让孩子没了玩游戏的兴致。  

最后,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家长不要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者带孩子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  

互联网时代来了,手机智能时代来了,5G来了,我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那些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孩子玩游戏充的钱,不能一退了之。“熊孩子”的行为,值得所有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