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主讲:孟建华 藏书家、学者
王立成 青年学者
吴树强 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
林如月 儒悦书院院长
◆主持:祁凌霄
◆执行:刘伟 高海涛 哈薇薇
1 主持人:历史上沧州藏书读书的传统是怎样的?有哪些有影响的书院或读书组织?
孟建华:沧州的藏书活动较早的首推河间王刘德,当时他“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正整誊抄”,后建有“日华宫”“君子馆”,供学者集居讲读。清代以来,纪昀、张之洞、孙葆元、刘若曾及其子刘驹贤(字千里)等都是有为的藏书家。张之洞个人藏书颇有建树,又是近代图书馆建设的先躯。河间“毛公书院”始建于元代,乾隆时河间知府杜甲重修,遗址在今河间市三十里铺村。杜甲是清中期著名诗人,编有《国朝二十家诗选》,稿本为我所藏。“香鱼书院”为乾隆三年(1738年)盐山知县金世昌创建,咸丰年间迁至东门外,即盐山中学原址。书院名源自“香鱼馆”,能追溯到西汉,为当地著名餐饮所在。招牌菜是“香鱼”,即渤海湾所产之美食鲙鱼。
王立成:沧州读书的传统,以刘德最为典型。《汉书》载:“得书多,与汉朝等”“皆古文先秦旧书”。他集中学者整理藏书,教化民众,使河间国成为当时的文化兴盛之地。沧州的书院教育始于元朝,重要的如:至正年间的河间毛公书院、嘉靖年间的献县献陵书院、万历年间的南皮瀛州书院、万历年间的沧州天门书院、康熙年间的吴桥澜阳书院、雍正年间的沧州沧曲书院、嘉庆年间的沧州渤海书院、同治年间的东光观津书院等25所。官学私学相辅相成,宗族大户激励子弟读书。任丘边氏,南皮叶氏、张氏、季氏、刘氏,献县纪氏,沧州戴氏、王氏等莫不如是;纪晓岚、张之万、张之洞、戈介舟、苗仙簏、叶汝芝、叶圭书、叶圭绶、季崇文、王国均等皆是其中翘楚。
吴树强:我印象中古代书院在宋朝前后多在山林,功能主要是藏书,就是司马迁所谓的“藏之名山”。为了读书,读书人要走很远的路。后来书院往往在城市行政中心或文化中心选址。沧州的行政中心曾发生迁徙,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便对运河漕运及长芦盐的运输管理。书院选在行政文化中心就是依赖交通便利来传播文化。
林如月:沧州曾出过8名文状元、8名武状元、666名进士,还有众多历史名人。这与大运河、书院教育息息相关。沧州书院对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儒悦书院隶属于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沧州推进委员会,2018年荣获中国教育频道颁发的首批“十佳国学书院”称号,对少年儿童阅读传统经典,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正在整个沧州区域内,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活动,收到不错的社会效果。
主持人点评:古代读书藏书,官学之外,以私人、家族授受为主,如《诗》等经学的传承。无此条件的,则到佛寺读书。佛寺藏有大量书籍,如刘勰就寄住佛寺读书,著成《文心雕龙》。书院兴起,成为士人聚集地。沧州自刘德之后,本土之外甚至到外地建书院,如张之洞建广雅书院、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藏书、刊书、读书机构。前两个是清代最著名的两大书院。“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广雅书院这副联突出了张之洞经世致用的读书思想,推进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2 主持人:近现代沧州藏书界在国内占有什么位置,产生了哪些影响?
孟建华:当代个人藏书规模较大、影响最大的,是河间田国福的“诗经斋”,藏品堪称世界之最。近年,沧州藏友购回了一些地方文献,如“瀛州七子”文稿中边连宝、戈涛、纪昀、边继祖、孙葆元、贾恩绂墨迹等。重要的稿本是盐山人贾恩绂亲笔誊清的《直隶通志稿》未刊稿。首次所得为八十九册,后增至百余册。张之洞之藏书我没做专门研究,但其个人藏书非常有成就,在拍场多次出现。他在图书馆建设事业上的建树无人能及,专著《书目答问》是教科书式的版本目录学著作,至今仍影响深远。
王立成:晚清民国至当代,沧州藏书人在燕赵大地称得上是佼佼者。单就书贩而言,在琉璃厂设肆的就有:交河张宝善的修文堂、交河张建堂的孔群书社店主、交河韩凤台的保萃斋、盐山宋兆亭的齐鲁书社等。最著名的文禄堂店主王文进是任丘人,对宋元刊、蜀版、闽版辨识均精,售出宋元明本及名家钞校本甚多。如1941年由上海收得宋版《南华经》一部,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一种。他著有《文禄堂访书记》五卷,被后世鉴藏家奉为圭臬,另辑有《明毛氏写本书目》一卷,未刊者有《明代刊书总目》二十六卷,是名重一时的版本目录大家。当代沧州著名的贩书者则非群芳阁店主陶立冬莫属。这些人既贩亦藏,长期活动在一线,熟悉行情,通晓价值,手中不乏珍本、孤本。
当代梁振刚、孟建华、郭书芳、李泗、刘立鑫、田国福、马合意等藏书者,藏品各具特色。如地方古籍文献、《阅微草堂笔记》、《诗经》版本等,在国内藏书界很有影响。因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和《藏书报》等单位牵头组织的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沧州)论坛,多年顺利开展,推动了书香沧州建设。
吴树强:沧州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文献收藏工作在全国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中走在了前列。专题文献馆,按照专题征集入藏沧州文献,如沧州作家的作品,与纪晓岚、张之洞有关的,医药、诗经、武术、杂技文献等,十分丰富、富有特色。个人藏书中特别出色的是孟建华等人收藏的手稿,有的可称孤本。
主持人点评:沧州一脉书香,影响深远。张之洞撰《輶轩语》《书目答问》时均在40岁以前,前者影响了四川学子,后者影响了包括鲁迅、梁启超在内的大批学人,至今仍是目录学的重要著作。刘若曾是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之一,其子刘驹贤是著名藏书家。他们均藏以致用,对社会发展功勋卓著。清代以来,泊头雕版印刷勃兴,影响大运河一线,当代吴桥古籍印刷和私人藏书家个人的古籍影印,承接书脉,绵延不断。
3 主持人:请结合个人情况,谈谈私人藏书有哪些着重点和困惑?私人藏书归宿何处,公私藏书能否互相借力?
孟建华:我从1992年涉足收藏,对瓷杂、书画、古籍等都有涉猎,后因资金和精力所限,决定选古籍作为主藏。1996年购得民国稿本、西部开发早期著作《甘肃从政见闻录》未刊稿后,我缩小了范围,以稿、抄(钞)、校本等墨迹本为主。最大的困惑就是资金匮乏,若遇到不可复得的沧州文献而失之交臂,则痛心更甚。私藏最佳归宿是归之公藏,尤其是善本,入藏条件好的国有机构,更利于保护利用。
王立成:私人藏书须有特色,成专题,重档次,讲质量。以专题来论,有人专收活字本,有人专收红蓝印本,有人专收油印本。除古籍善本外,一般人可在现代书刊收藏中找乐趣,如收藏文学,收藏网格本或毛边本等。我初入书海时,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些过后瞧不上眼的书籍,处理起来很麻烦。有一定经验后则为书缘和资金发愁,其间还考验鉴藏能力。随着日益成熟,则面临着藏书空间大小、存放环境、书籍修缮、书目整理、如何取舍等问题。
藏书聚散,古今概莫能外。藏书者身故或处境悲惨,藏书多会散佚而出,甚至损毁殆尽。清代归安陆氏皕宋楼藏书整体东渡日本,成为文化上一段痛事。私人藏书,要么留给后人,要么流向市场,要么以私家图书馆的面貌呈现,要么捐赠或长期寄存于公办图书馆。对于珍本、善本整理影印发行,既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书的寿命,又可为更多人提供欣赏研读的机会。图书馆可以开辟名人藏书专题、私人珍本文献专题收藏展览,进行文献数据信息共享建设,增强区域内公私藏书的交流与管理能力。
吴树强:关于藏书,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围绕兴趣点,二是成系列。杂乱无章地堆一屋子不叫藏书。私人藏书归宿于公藏是个办法。上海图书馆的收藏条件,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开放、包容、人性化的阅览服务,是完全可以托付的。不过,现在许多图书馆还达不到上海图书馆那样的标准,不建议民间珍贵书籍归宿于条件不够的公共图书馆。目前可行的是公共图书馆搭建数字平台,吸收私人藏书的数字化资源,开放使用。
主持人点评:余秋雨在名篇《藏书忧》里对私人藏书的归宿叙述甚详。私藏公藏各有利弊,若遇战乱,公藏图书则更易遭到戕害。传统上,历代藏书的宿命,同归于千古一叹。当代信息技术发达,利用这一技术,至少可以做到保存孤本善本的图像、内容这一底线。
4 主持人:藏书还要读书、著述,通过对典籍的阅读,在古籍文献、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研究上取得哪些成果?这些成果如何走出书斋,传播到大众层面中来,发挥更大作用?
孟建华:读书和利用是藏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自得到第一部藏书《明清盐山诗钞》开始,我便关注沧州诗词系列的搜集,很快又买到了道光版《国朝沧州诗钞》,相继找到《国朝沧州诗续钞》《国朝沧州诗补钞》《沧州明诗钞》等。我们决定出一部《历代沧州诗选粹》,收历代沧州籍诗人诗作、外籍在沧诗人诗作和沧州在外诗人咏沧州诗作计4万余首、近两千家。我们还重点关注了非遗的挖掘与抢救,我提出“河北梆子主要发祥地在沧州东部”的观点,2011年又最先提出渤海西岸“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的观点。在刘立鑫等人支持下,我们两次申报了“西路梆子”(河北梆子前身)申遗项目,于201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2015年4月,我们邀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孙继民等专家来海兴考察,并很快呼吁召开了由孙继民主持、10余位国内学界专家参会的“海兴与唐代沧州港暨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学术座谈会。中国唐史学会的4位副会长出席了会议,形成专题论文10余篇。孙继民在会上高度赞誉了我与刘立鑫老师:“站在大沧州和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角度,展开学术研究,视野宏阔,推出新说,当学界之先。利用地方遗迹和历时几十年的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敢于推翻学界旧说,气魄宏大,学风扎实。对当今海上丝路的研究,给整个学界很大的启发。”
为编《历代沧州诗选粹》,大家发现唐代名臣韩滉一族的世系及迁徙资料,“当安史之乱,乃自盐山徙博野”。海兴小山村“花园寺”遗址恰有出土的北齐佛造像,铭上有“下为韩胄父母”等内容。按世系,韩胄是韩滉的曾祖。花园寺遗址旧称“韩家花园”“相国庄”,在今小山乡政府前,是典型的唐宋遗址,依此可得证韩休、韩滉父子的故里在今海兴小山村。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时,同行偶然看到《宋会要》载:“景佑三年(1036年),由韦家庄镇改海丰镇。”结合海兴县苏基镇东尤庄子村上世纪80年代初出土砖井砖铭“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韦家庄镇筑新井一口”资料,可证实宋金时期盐山四重镇之一的“海丰镇”(其他三镇为:海润、利丰、朴头。朴头镇一半在今无棣县。余在今海兴境内),在今海兴尤庄子村。
王立成:我靠手中所藏乡邦文献如家谱、方志等,整理发掘乡土文化,公布于众,以便发挥藏书的价值。一些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大报刊,还被各大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转载。其他一些藏书家也出版了专著、录制了文史节目等。还有一些藏书家利用展览,结合印刷历史演示古代雕版、活字等印刷技术,既能让人领略藏书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又能为文化强市助力。
吴树强: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传播效果较好。如展览、专题讲座、微信推广,在文庙、名人植物园等场所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等。图书馆的推广,如沧图讲座、狮城读书月、世界读书日,由不同的部门策划、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讲座两小时讲一部经典,远远不够,所以我在图书馆开了经典读书班,得到了很多朋友支持。今年读书班采取了录播形式,从数据上看传播效果比现场要好,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更合适的形式。
主持人点评:文献与野外考古结合,所取得的证据方称得上证据链,结论也相对客观。近年来,沧州藏书、读书界在地方史发掘上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有很多新成果。但应对历史文化进行更广阔深邃的关注,如突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节点研究,深入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涵中,提出改变现实的具体办法。学以致用是传统,更何况沧州人如张之洞等已经作出了表率。
5 主持人: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怎样在全社会中营造爱书、读书的文化氛围,让文化浸润儿童及成人的心灵,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
孟建华:就教材和辅助读物来看,沧州的地方性读物鲜有所见。如沧州诗词,适合儿童阅读的本子至今没有出版,小学或初中的地方史教科书也是如此。希望尽快编写一套这样的教辅用书。现在孩子们习惯于在网上和手机上阅读,这对眼睛伤害很大。有了足够的纸质读物,才能把孩子的目光从光电世界转移过来。
王立成: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成年人的使命。首先要培养兴趣,父母要爱读书,有工夫和耐心陪孩子共读,注意观察和引导孩子对于书刊图文的兴趣点和日常熏陶;其次不能因学习紧张而挤压孩子的阅读时间,应潜移默化,树立孩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养成学习能力。再者,社会举办的少年儿童参与的读书活动应该单纯、长期、真正为读书而读书,不能掺杂过多的功利主义。此外,还可编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地方性文化趣味书籍。阅读中要注意年龄阶段,不能拔苗助长。这次访谈的题目《袅袅秋风运河水脉脉文心读书人》很有诗意,让人充满向往。愿沧州书香城市建设与运河景观带打造协调发展,在飘香流彩中共话全民读书的美好愿景。
吴树强:首先是学校引领,或者说政策引领。比如考试,阅读在试卷中占的比例大,是重要教学内容,老师重视,学生自然去读,慢慢就可能喜欢上。然后是家庭氛围。如果家里经典书多,父母也喜欢,孩子自然就习惯读书了。可持续的公益读书活动,需要政府支撑。如图书馆可以提供硬件设施,但有多少高水平的老师能长年累月做这种公益推广?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应想办法。
林如月:传承经典,学以致用。藏书不是摆设,读书不是摆样。关键是读书要用心去读,从书中汲取营养,让人生少走弯路。儒悦书院多年来一直秉承两办颁发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纲要》,举办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等活动。我们拍摄了传统文化的微电影,通过参演这种鲜活的方式,小学生们切身体验到文化的趣味。
主持人点评: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欢愉。之所以提倡,是因读书能使人思考、进步,能促进社会发展。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应顺其天性,增强趣味,而不是把家长实现不了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伐其天性,成为负担,产生厌烦,增其功利和虚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