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桂西北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是一个“魔鬼偷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土”的极贫角落。生活在这里的瑶族同胞世代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抗争。

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一个村民从水缸里舀水(2018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初冬时节,七百弄的群山一片苍翠。“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看着山坡上大大小小的圆形水柜,67岁的蒙桂宽感叹道,修建水柜和水柜加盖都有政府补贴,以前用背篓背水一趟要4个小时,现在接一桶水只需1分钟。

广西隆安县实施跨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后,爱华村龙微屯的村民在家中用上了自来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从徒步挑水到凿石蓄水,从修建水柜到提升水质,从工程性缺水到“哗哗”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石山区各地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向“水”而战,努力让群众告别“望天水”,用上“放心水”。
在艰苦的环境下,大化县干群立下愚公移山志,誓与水做斗争。2019年,大化县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34处、家庭水柜5293座,工程受益人口6.6万余人。

这是11月12日拍摄的广西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在实施跨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后,该村大力推进旱地改水田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艰苦卓绝的努力让大石山区发生了巨变。隆安县将面临吃水难的18个村划分成5个区域,通过跨区域集中连片供水让3万多人彻底告别“看天吃水”。为在高山上建设加压站,原本在平地上只需4个人抬的钢管,需要11个人才能抬上山。如今,一条条水管在崇山峻岭间蜿蜒。

这是11月12日拍摄的广西隆安县跨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爱华陇选片区的加压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2018年,岑加天的家乡建设了水厂。当地党委政府将附近水库作为水源,经过6级加压和一体化净水设备净化消毒,解决近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在水厂工作的岑加天经常沿山路检查管网、维护设备,从吃水“困难户”变为用水保障者。

一名取水村民骑行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文钱村的山路上(2010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在巴马县东山乡,住在山上的瑶族群众曾经每天眼巴巴望着红水河却吃不到水。经反复调研,2019年当地耗时4个月建水厂、铺水管、装设备,开展了一场“水往高处流”的抗争。

这是11月4日拍摄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供水厂的水源地。新华社记者 黄庆刚 摄
“进场施工之初,所有工程用水和人员饮水都从外地拉来。”东山供水厂项目副经理朱孝克说,最高位水池和水源地的高度差为537米,施工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缩短工期。2019年底,河水经过消毒后“流上”陡峭的东山,当地群众千百年来的“水梦”终于实现。

这是2019年10月16日拍摄的广西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人饮工程的净水设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潺潺流水,承载着大石山区干部群众同艰苦环境做斗争的不懈努力。为保障村民用水安全,当地积极开展净水设施改造和消毒设备配套等工作。东山乡水利站站长罗华介绍,2019年乡政府共为贫困户安装1461台净水器。“有了净水器,水没有了异味,饮水越来越放心。”村民兰日文说。
一汪清水不仅保障了人们生活,更为脱贫攻坚提供充足动力。
不再为水发愁后,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思路也跟着活起来。千山万弄间,“解渴”的土地上特色养殖业渐成规模。

这是2019年10月16日拍摄的位于广西隆安县都结乡陇选村后山上的原生水潭和地头水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以前牲畜不敢多养,担心与人争水,村民增收渠道单一,只能靠外出务工。”巴马县西山乡卡才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程华说,山旮旯里建起了巴马香猪养殖小区,牛、羊、鸡等特色养殖覆盖所有村民。隆安县陇选村的村民以前不敢从事规模养殖,现在贫困户胆子“大”起来了,1户贫困户养殖的肉鸽存栏3000羽,26户贫困户家里养猪超过10头,其中6户养猪超过30头。2019年陇选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巴马县东山乡江团村党支部书记韦介英回忆起以前的日子直摇头:一些村民尝试养羊,傍晚上山清点数量时发现五六十只羊渴死在山上,这给希望改变现状的村民留下了心理阴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有贫困户都敢放心养羊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汩汩清泉流,孕育新希望。在七百弄乡,有了家庭水柜和产业水柜,扶贫产业项目在山区遍地开花。现在全乡有50多个扶贫养殖场,禽畜养殖数量逐步增加,村民对脱贫增收有了信心与希望。

这是11月4日拍摄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江团村的种桑养蚕基地。新华社记者 覃星星 摄
解决了用水之忧,种植业发展如火如荼。车行山路上,只见江团村一个个洼地里长满桑树。在村里的种桑养蚕基地,32岁的蒙应求蹲在蚕房里整理桑叶。“以前苦于缺水,桑树种不活,不得不放弃想法去广东打工。”蒙应求说,他去年返乡流转70多亩土地种植桑树,今年收入预计超过10万元。
追梦正当时,“万弄”展新姿。在东山乡,千亩中草药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从无到有,核桃、杂粮杂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这是7月23日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鸡峒村拍摄的水柜(无人机照片)。利用山石修建的第1代水柜、用水泥砂石修建的第2水柜以及第3代加盖并配备抽水设备的水柜,见证了大石山区村民饮水的变迁。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曾经,大石山区许多年轻人因为缺水而离开家乡,如今一批批年轻人带着技术返乡创业,一批山里“土货”打响品牌。
在七百弄乡弄雄村的一个山弄里,鸡叫声此起彼伏。这里的2个养殖场存栏种鸡8000只、肉鸡1万多只。4年前,32岁的蓝燕军和4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返乡养鸡,没想到冒险之举成就了一番事业。
目前,蓝燕军发起成立的大化七百弄康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30多户农户养鸡,其中90%是贫困户。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是山坡上5个产业水柜的鼎力保障。
从不敢规模养殖到家家户户参与,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七百弄鸡让越来越多山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没有水,七百弄鸡永远没有机会‘飞’出大山。”蓝燕军言语中满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