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献血43次

2020-11-28
来源:沧州日报

7年献血43次

——“90后”接警员做公益“上瘾”

本报通讯员 郭 政 孙晓雨 本报记者 李佳芳

日前,在沧州中心血站爱心献血屋,一位小伙子正和医护人员聊得热络。他叫赵兴隆,是南皮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一名接警员,今年27岁。7年来,他坚持“打卡”献血,累计献全血7次、血小板36次,共计约16900毫升。

赵兴隆和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2013年12月7日。那时,他在唐山读大学一年级。一辆爱心献血车开进了学校,“你献的是鲜血,挽救的是一个生命!”献血志愿者无意间的一句话,打动了赵兴隆。

“第一次见到献血车,我既兴奋又好奇,就主动要求护士给自己抽了300毫升。”献完血后,赵兴隆跟现场的工作人员学到不少献血知识,真正意识到了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从那之后,定期献血成了赵兴隆雷打不动的习惯,献血证上的献血量也在不断攀升。

赵兴隆了解到,全血献血间隔期是6个月,成分献血可以最短间隔两周。2016年10月,他开始参与成分献血,这让他的献血“打卡”频率越来越高。

“目前,较为普遍的成分血是机采血小板,机器分离出血小板后,会自动回血,将血液重新输入体内。这个过程中,针头要一直在胳膊上待着,大概得一个小时左右。” 聊起自己第一次献血小板的经历,赵兴隆说,“准备就绪,我在座位上半躺着,伸出左手,握紧拳头,心里边暗暗鼓劲,不要怕。可针扎下去的瞬间,一阵刺痛,左胳膊突然麻木了。采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可能是太紧张,还出现了头晕的现象。”护士对赵兴隆解释,这是第一次献血小板的正常反应。“那会儿我没经验,中间忍不住动了下胳膊,针有些跑偏,针扎处淤青了一大片,过了半个月才消失。”

这并没有动摇他继续献血的决心。“在我看来,献血是慈善事业,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他人的生命,为什么不坚持做下去?”

为了保证血液的质量,赵兴隆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每天坚持锻炼。献血前两天,他还刻意控制饮食,再好吃的东西,只要有些油腻,他都会一口拒绝。

110接警处的工作需要24小时两班倒,赵兴隆从早上7时30分坐到接警台前起,基本一刻也不得停歇。好不容易休一次假,他只想着往市区的爱心献血屋跑。甚至去天津考试,在火车站看到爱心献血屋,他也忍不住走进去,撸起袖子,献出一些“热血”。

起初,对于他坚持无偿献血的行为,家人和同事并不理解,甚至不少关心他的人都反对。赵兴隆一遍遍地向周围人讲解献血的益处和意义。久而久之,他热衷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赵兴隆寝室书桌的抽屉里,摆满了各种无偿献血荣誉证书和奖状。“很多人觉得我是不是献血‘上瘾’了,其实我觉得是奉献爱心会‘上瘾’。”赵兴隆说,他经常去的爱心献血屋,那里有不少志愿者,公益路上不孤单。

2016年,赵兴隆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7年,他进行了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

“作为一名接警员,常遇到一些事故,遇到有人需要救治,往往一次献血,就能挽救一个生命。”在赵兴隆眼中,无偿献血就是做公益,就是为救助他人生命作出最大的努力。

“只要条件符合,我就会将无偿献血一直坚持下去。”赵兴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