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木头“活”起来

2020-12-12
来源:沧州日报

古稀匠人赵立行:

让木头“活”起来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一块木头,在平常人眼里,只是一块木头,平淡无奇。但在赵立行眼里,也许就是一只孔雀、一条鲤鱼、一只雄鸡。

黄骅市旧城镇阎隆村一处农家小院里,76岁的赵立行每天埋头在自己的木雕工作室,手拿刻刀,时而粗犷有力,时而精雕细刻。经他双手润色,一块块木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焕发出新的生命。

结缘木匠手艺,坚守60载

赵立行入行比较早。16岁,他便跟着村里的一位老木匠学着做门窗、农具、家具等。赵立行觉得,经过自己的双手,把不起眼的木头制成家家户户需要的物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当时就是学习砍、拉、刨等基本的木匠手艺。别小看了这些基本功,要是学不扎实,根本没办法做出那些复杂、精巧的木匠活儿。”赵立行跟着师父整整学习了三年,勤奋钻研的他,不仅掌握了木匠基本功,手艺也得到了业内认可。

出师后,赵立行开了一间“木匠铺”,说是“木匠铺”,其实就是把各种做木匠活用的工具、材料等都堆放在自家院子里,平常就在院子里干些木匠活儿。

铺面不大,名声不小。赵立行干活仔细,做的门窗、家具等木匠活儿都特别精巧,村里让他做过门窗、家具等木匠活的村民都对他称赞有加,找他做木匠活儿的人也越来越多。

至今,赵立行与木头打交道已有60年。他对木匠活儿的喜爱越来越深,常笑着打趣:“这一天要是不摸摸木头、干点木匠活儿,总觉得少点吗!”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的赵立行,除了日常接单做木匠活外,在干活的间隙,还研究起了木雕技艺,小小的一块木头在他手中“活”了起来。

痴迷鲁班凳,探寻古老技艺

赵立行家的小院里有一间南偏房,那是他的木雕工作室。工作室里,一张长板凳,上面摆放着锯子、凿子、刻刀等各种木雕以及木匠工具。“这些都是我平常用到的工具。”赵立行说。工作室里还堆放了各种木块,都是他平时做木雕的材料。

当然,最惹眼的还是陈列架上摆放的各种各样的木雕作品。赵立行指着陈列架上大小不一的鲁班凳和将军案说道:“这是26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工艺。这个将军案是将士们古时行军打仗用的工具,将士们背上这样一块‘木头’,到了营地直接打开就能用。”

鲁班凳、将军案是赵立行最近几年跟着视频教程一点点研究出来的。制作一个鲁班凳,一般需要开料、画线、凿眼、开小缝、开大缝、打磨等工序。别看说得容易,其实每一条缝都特别难开,工序多,技术要求严格,条块之间的缝隙不足1毫米。这也是鲁班凳和将军案的奇特之处,所有的工艺是基于一块完整的木头,不用一颗钉子以及任何金属部件,看起来松散却又不分离,打开是一把凳子或一张桌子,合上就是一块完整的木头。

在赵立行看来,鲁班凳是木匠手艺非常传统的一项技艺,作为一名木雕匠人,必须要学会这项古老技艺。如今,赵立行已经从第一代鲁班凳制作到了第七代鲁班凳。

一刀一刻间,蕴藏坚守与传承

陈列架上还悬挂着一把长约80厘米的宝剑。剑鞘一条盘旋而上的龙腾图案十分惹眼,细致的刀工令人赞不绝口。“我原来做的一个作品比这个还精致。当时我给木剑包上了铜边,阳光一照,格外漂亮。”赵立行说,那个作品后来被人相中,买走了。这些年他卖出了一些作品,但他做木雕并不为赚钱,仅仅是因为喜欢。

为更好地精进木雕技艺,赵立行大量购进相关书籍。一有空,他就会翻看、学习。学会上网后,网络也成了他的“课堂”。

“只要拿起木头,我就忍不住想雕刻。”每天,赵立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到了吃饭点儿,他匆忙吃上两口,就钻回他的“木雕世界”。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赵景刚对木雕技艺也情有独钟。“你看,这些手串、手玩把件、小葫芦……都是我儿子制作的。”说这话时,赵立行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赵立行看来,木头是有灵性的,每一块木头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形状,加上木雕技艺,焕发新的生命。他说,只要自己还拿得动刻刀,就会坚持做下去,也希望能够将木雕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