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企业“结对子” 跑出服务“加速度”
——沧州中院以“严细深实快”作风推进司法为民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李其征 本报通讯员 付 龙
日前,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专业审判团队负责人张梅,接到两家外国法人独资企业与其劳动者之间的25件劳动争议案件。
案件多,涉及人广,且是外资企业,办起来有些棘手。但民事专业审判团队按照“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要求,对案件进行逐一梳理,分析双方当事人的诉求,理顺25件案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利用“法官联系人”机制,多次向公司和个人了解诉求、倾听意见,反复向双方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这只是市中院推行“法官联系人”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从2019年初,市中院在全市法院推行“法官联系人”工作机制,组织全市519名员额法官,与辖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重点院校、重点企业“结对子”,帮助解决联系单位的日常工作开展和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对此,市中院党组高度重视,将“法官联系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调度部署,明确法官联系人的工作目标,细化月度、季度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制作《法官联系人机制工作手册》,用以记载法官调研、联系、服务、办事等八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实现“法官联系人”机制联络常态化、沟通制度化、服务精准化、效果可视化。同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化解纠纷和司法建议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考核,并每月通报交流经验做法,实时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法官联系人”工作的质量。
“法官联系人具有责任明确、联系紧密的优势,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开展司法服务时就得有不同侧重。同时,我们还明确要求法官定时定期与联系单位联络,每个单位每月至少联络一次,每个季度至少到联系单位走访一次,确保机制落实到位。”市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走访过程中,主要以讲座、调研、征求意见、提出司法建议、排查纠纷隐患、收集法律问题为主。同时,法官可根据联系单位实际需求,通过发放法律知识手册、开办专题讲座、微信接单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常态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日前,市中院立案二庭副庭长王培峰来到河北德泰自动化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向企业宣讲民法典知识,并就合同范本签订、应收账款追缴方面的法律诉求,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中院法官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少走弯路、更好发展。”河北德泰自动化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金超说。
像这种“送法进企业”活动,重点针对的是民营企业普遍关注的劳动用工、民间借贷、股权转让、安全管理等热点问题,通过举办法制宣传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提升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面向联系学校,针对防范校园暴力、青少年安全防护等热点问题,经常性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举办法治宣传讲座、以案说法等活动,增强师生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
面向联系机关,及时通报法院审判工作态势,公布典型案例,对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行政机关执法、重点企业经营管理、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适时提出司法建议,从源头上避免诉讼案件形成;密切关注辖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为项目前期及建设管理工作当好法律参谋,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土地征收、房屋征收等法律问题,认真研判,依法调处,从源头上规避重点项目的法律风险。
“这种联系机制,帮助我们有效提高了防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为群众服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运河分局局长孟朝阳说。
目前,“法官联系人”工作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1至11月份,我市两级法院法官线上线下共联系走访单位、企业12317次,提供法律咨询11553次,进行法制宣传5055次,司法建议191条,完成诉前化解793件。在今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推介汇报会上,市中院的这一作法,成为全省法院系统的唯一一个获奖案例。
随着“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市中院严格落实作风教育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加大对联系单位的走访力度,进企业、奔学校、赴社区,认真听取联系单位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向联系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案例解析、风险提示、司法建议等各类司法服务,将事后的诉讼纠纷向事前的预警防范延伸,进一步提高广大联系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实现矛盾的有效预防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结合。
“沧州法院系统推行的‘法官联系人’工作机制,是法院和法官转变司法理念、诠释司法价值、提升司法水平的体现。‘法官联系人’作为沧州两级法院推行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机制,仍需不断巩固提高、深化发展。司法实践中,沧州两级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好‘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进一步增强服务保障,加大工作力度,创新联系形式,真正将法官联系人工作机制做深做实,为沧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