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点子”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
——海兴实施“五个一批”就业扶贫工作机制见闻
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白振林 赵海瑞
“现在不再躺着吃救济了,自从当上门卫,每月能拿到2600块钱呢。”日前,在海兴县鹏程商贸有限公司,韩振新谈起现在的生活,开心地笑了。
今年50岁的韩振新家住西曲河村,4年前因一场车祸导致14根肋骨骨折,因为治病,他家中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不幸的是,韩振新的儿子又患上肾病,也干不了重体力活。自从被海兴县鹏程商贸有限公司聘为门卫,韩振新每月都能领到“固定工资”,家庭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据介绍,韩振新能够就业,受益于海兴县实施的“五个一批”(即小微产业从业一批、本地企业吸纳一批、外出务工就业一批、自主创业发展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扶贫工作中,海兴县有关部门发现,许多像韩振新一样的贫困劳动力干不了重体力活,但也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海兴县统筹全县光伏扶贫收益等资金,开发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岗位,并通过将扶贫资金入股到鹏程商贸等龙头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海兴县已为贫困群众提供社会服务公益岗位和帮贫公益岗位1531个。同时,对身体残障、智力健康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应用知识,帮助他们在网上经销小商品和手工制品实现增收。
这两天,苏基镇郑龙洼村的郑连鹏正忙着在网上销售海鲜。今年32岁的郑连鹏,由于先天身体残疾,从事工作受限,但他很有经济头脑。从2016年开始,他一直通过手机销售海鲜。驻村工作队了解他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并协调帮他承租了村里的坑塘改造成垂钓园。“国家政策真好,真是扶贫扶到了心坎儿上,让我这小买卖越干越红火啦。春夏秋我经营垂钓园,冬天卖海鲜,2020年全年收入了4万多元呢。”郑连鹏高兴地说。
海兴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是今后必须打好的一场硬仗,他们将不断强化帮扶机制、督查问效机制、防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