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早期先民受烹饪手段限制,只能摄取生冷食物充饥果腹。后来,火的利用开启了人们对食物的探索之旅。为充分利用火烹饪出美味的食物,富有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逐渐发明出“灶”:先是挖坑生火的火塘,后来成为可移动的独立灶,至汉代时,多眼灶逐渐流行开来。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中陈列有汉代陶灶,梯形的外观,长方形的灶门,灶面上装有排烟筒,中间为两口釜,一火多用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为减轻烟熏火燎,近灶门处设置有遮烟檐。透过陶灶,仿佛可以看到灶前劳碌而又充满期待的古人身影。
汉代的陶灶常和釜搭配使用,釜就是古代的锅,放置在火眼上,煮水烧汤,釜中也可放置带篦孔的甑来蒸饭,实现一器多用。由于人们对釜的长期使用,逐渐衍生出“釜底抽薪”“破釜沉舟”“鱼釜尘甑”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
崇尚厚葬的汉代人民视死如生,为死后能继续享受生前生活,品尝美食,常随葬陶灶。陶灶的流行与当时的“祭灶之风”也息息相关。祭灶最早见于《礼记·祭法》,先秦时,已成为“七祀”之一,至汉武帝时,天子开始祭灶,期望灶神能护佑自己长寿。祭灶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中而随之盛行全国。
而今,祭灶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件汉代陶灶也已尘封千年,但中华悠久的饮食文化风俗和健康生活方式,依然普惠于民。随着时代的进步,“灶”逐渐演化得更加科学、环保和便捷。在万家灯火中,在温馨生活里,伴随着煎炒烹炸、焖溜熬炖等美食手法,一代代人用灶烹饪出温暖的人间风味和品味不尽的乡愁。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