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史小课堂搬进红色教育基地
——河间为青年学子量身定制党史学习“鲜活教材”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李世文
3月22日下午,走进位于河间市的冀中烈士陵园,主任于金盼正被来自河间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们围成一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向于金盼询问发生在河间的红色故事。
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20年的于金盼,对河间红色文化了然于胸,也对这些革命烈士有着深厚的情感。“河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无数先烈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纪念碑前,于金盼动情地说,一张张见证历史、情景再现的红色照片,一件件历史悠久、布满沧桑的红色文物,都非常令人震撼。当于金盼说起冀中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因寡不敌众、身中27弹壮烈牺牲时,学生们偷偷地抹起了眼泪。随着党史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河间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像于金盼这样的红色文化研究者、搜集者,或是将红色教育送进课堂,或是将党史小课堂搬进红色教育基地,为青年学子量身定制党史学习的“鲜活教材”。
就在于金盼生动讲述的同时,卧佛堂镇大朱村小学的课堂上,迎来了82岁的孙正开老人。孙正开是河间市一名退休老党员,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向热爱摄影摄像的他,就积极参与河间抗战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20多年来,孙正开搜集整理出超过300小时的抗战历史音像资料和上万张图片,独立或协作创作完成17部专题片,并多次自费举办相关图片展。
“‘齐会歼灭战’中,白求恩率领医疗队把战地手术室设在离主战场仅有3公里的屯庄真武小庙里。在激战的三天三夜中,白求恩不顾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孙正开拿着自己这些年悉心整理的资料,面向台下学子激动地讲解着,学生们静静聆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这群孩子们知道历史、敬畏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培养爱党、爱国情怀。”孙正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