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朝从乱世大兵到共产党员

2021-05-11
来源:沧州日报

王立朝从乱世大兵到共产党员

齐斐斐

硝烟岁月,英雄不凡。来到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王文礼家,看着一张张泛黄的证书,祖父王立朝身经百战的英雄事迹如在眼前。

58岁的王文礼说,他从小就听爷爷讲战争故事,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整理爷爷的事迹,时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王立朝1898年出生在盐山县王帽圈村(现孟村回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乡里私塾,受其“学文、学武国家用”传统思想影响,青少年时期就奠定了学好文化报效祖国的念头。

1924年春,他弃文投军入吴佩孚部当兵,后因直奉混战失败回乡。1926年夏,复投吴佩孚任文书。1927年被冯玉祥改编,任梁春恺军骑兵团参谋。1928年改投阎锡山部,先后任宪兵上士、排长、连长等职,因闫、冯讨蒋失利还乡。1930年又投阎锡山残部孙殿英处任四旅参谋。后因不满军纪混乱及军队的腐败而辞职回家。

1936年,同村在沧县中学读书的学生、共产党员吴瑞桐秘密和王立朝取得联系。使他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四处奔走秘密串联,发展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立朝在家乡组织青壮年50多人筹集钢枪33支成立“救国军”,后带队到旧县北街(今千童镇)同马振华、付炳翰、王俊峰、刘子芳等集会,树起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大旗,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抗日游击支队第三十一支队”。

1938年夏秋之际,肖华司令员带领永兴支队开进冀鲁边区,把救国会“三十一支队”番号改为“平津支队”。王立朝先后任“三十一支队”特务营营长、支队教育参谋、第九路军副指挥、第十七路军副指挥、“平津支队”作战参谋等职。

王文礼说, 为坚持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人,王立朝多次深入匪区。1938年6月,反动武装刘延臣四大队(原盐山县保安队、公安队、县大队改编而成),盘踞在黑牛王。毛集、五桃木村与我抗日力量对垒,我军多次与刘部联系劝其抗日,对方不仅无抗日之意,而且变本加厉在黑牛王、王信、前后堂、毛集村等地增设据点,修筑工事,骚扰我军,经研究决定拔除这一障碍。

王立朝率部跟随杨靖远攻打黑牛王、前后堂之敌。肖华率永兴支队攻打王信、毛集。时值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经过3小时激战,歼灭反动武装700余人,活俘敌大队长。

有一次,王立朝单独带领部队,夜间执行任务,没想到入了敌人的埋伏,队伍已被敌人打乱。危难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队伍突围,自己断后,经过一夜激烈的战斗,最后子弹打光,人也疲惫地倒了下去。他的战友胡殿青见状,背起王立朝愣是在敌人十几条枪尾追下,逃了出来。直到第二天下午,二人才找到了原部,因此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0年8月,“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立,王立朝调回任参谋长,后改任参谋部主任,率回民支队转战南北,艰苦征战于冀南鲁北广大地区,指挥了多次战斗,为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原冀鲁边回民支队奉命进军东北。渤海军区党委根据形式决定组建“渤海军区一分区回民大队”,任命王立朝为大队长。他带领这支革命部队,出色地保卫了革命根据地,巩固发展了解放区。1943年,王立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次年王立朝调孟村县政治协商会议任常委。1984年病故于孟村县医院,终年86岁。病重时,时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的刘格平还给王立朝写信,怀念出生入死的战斗情谊,并祝安好。

从一位爱国军人,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王立朝一生为民,终身报国。正是有了像王立朝这样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才有现在的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