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与特殊教育擦出别样“火花”
面塑传承人助特教学生拓宽就业路
本报讯(记者鲁萍)日前,在位于市区建设北大街的沧州市特教学校多彩非遗手工坊,记者隔着街边玻璃门窗看到,教室里摆满了惟妙惟肖的面塑造型,色彩斑斓、创意新颖。听障、培智班的孩子们,跟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传承人张英英学习搓圆、拧麻花。传统的面泥,在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手中,不断变化造型,最终成为“网红”商品。
自今年4月起,面塑课成为市特教学校的新课程,每周上3节课。除了盲生和参加高考的学生以外,全校包括听障班、培智班共有40名孩子参加面塑课。张氏面塑传承人张英英成为孩子们的主讲老师。今年40岁的张英英,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面塑传统手艺。从小她看着爸爸捏面塑,花朵惟妙惟肖,小动物栩栩如生。耳濡目染的她也学习了这门技艺并将它发扬光大,自己也成为沧州张氏面塑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她从事面塑已有20余年。
尽管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沟通有些障碍,但张英英发现,这些听障学生心灵手巧、专注力强,比一般孩子上手还快。“听障学生,虽听不见,但观察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非遗手工项目,非常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市特教学校办公室主任刘红艳说。
张英英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积极为孩子们搭建更大的舞台。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听障班的孩子们已经小有成就。“通过两三节课的时间,他们的作品和我的模型几乎一模一样了。”张英英决定把这节课上大家制作的红色小牛挂件带到沧州市民间绝活大赛上去参赛。“鼓励一下孩子们,给他们增加信心。”张英英说,她有自己的网店,孩子们的作品可以通过网店销售,最终销售的钱再用到孩子们身上。将来孩子们自己也可以开网店,通过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同时,培智班也开设了面塑课,让智力发育有障碍的孩子,锻炼动手能力,促进协调发展。刘红艳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项目走进特教学校,让孩子们开眼界、学技能,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