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地新蓝图|沧州奋力推进水生态高质量发展

2021-06-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讯(记者戴绍志)“围绕2022年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止降回升目标,全面做好引水调水蓄水、水源置换、节水型社会建设、河道清理和生态补水、水污染综合治理、防汛备汛等工作,推动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提质量上水平。要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加快相关项目施工进度……”6月11日召开的沧州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同步进行部署。

立足奋力书写水生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沧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统筹和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十三五”期间,沧州市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累计压减4.2亿立方米,关停取水井5971眼,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成通水。高标准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系列规划,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基础工程全面启动,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建成开放,古老的“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

6月14日,记者走进大运河文化带沧州城区百狮园建设现场,一个呈巨型“几”字形状的生态绿带铺展开来,复建中的南川楼、朗吟楼正层层拔高,市民可在7月份登上两楼,一览运河两岸旖旎风光……

沧州市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机结合,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优化全市水生态、水环境,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坚定不移推进华北“大漏斗”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加快相关项目施工进度,高标准打造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和特色产业带。谋好抓实大运河国际马拉松赛道等工程,推动实施重点片区改造、省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公园及南川楼、朗吟楼等项目。全面排查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机结合,抓好调水、蓄水、补水等工作,减少地下水开采,推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建成一批彰显运河风情、体现沧州文化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围绕2022年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止降回升目标,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坚持“多引多蓄”,以南运河、滹沱河、子牙新河为重点,大力推进河湖生态补水,确保水质水量稳定,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继续用足用好长江水和黄河水,力争年内消纳南水北调中线江水不少于3.2亿立方米、引黄河水不少于3亿立方米。积极推进以河代库工程,确保到2022年底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全市水系水网蓄水能力达10.76亿立方米。坚持“管水治水”,加快取水井关停步伐,确保今年关停16000眼。强化取水监管和计量监测,对非法开凿取水井、无证取水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把好地下水开采的“总阀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利用工程,逐步增加淡化海水投入。坚持“水源置换”,加快城市建成区公共供水管网新建改造,提高供水能力和覆盖范围,确保今年年底前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和集聚区的工业服务业全部实现江水切换。坚持“节水减排”,围绕实施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种植,大力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突出抓好黄骅旱碱麦省级示范区建设,确保到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加强水资源保护。抓好河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河湖“五乱”清理整治行动,在重点河流沿线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做到问题动态排查、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南运河清淤疏浚等水系整治项目建设,提升调蓄功能,优化水系连通,实现河道内常态化径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初期雨水治理,严防汛期污水溢流入河。11月底前基本建成覆盖753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