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屈 鹏
仲夏的渤海湾,海风劲吹,大潮涌动。随着声声汽笛划破长空,一艘艘货轮缓缓驶入黄骅港,门机挥舞着巨臂装卸货物,一派繁忙景象。
历史上,这里是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如今,这里是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桥头堡。依托“东出西联”的区位优势,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沧州沿海经济正以全新的姿态扬帆远航,驶向未来。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因“沧海之州”而得名的沧州,沿海是最突出的优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我市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坚持向海洋要动力、要活力,持续掀起沿海大开发、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热潮。
沧州,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脚步,一如渤海湾的潮声,澎湃激荡,奔涌不息。
舞动“龙头”,加速港口转型升级
沧州靠海,自古就有“渔盐之利雄天下”的美誉。但近代以来,“有海无港”的现实,在风起云涌的开放大潮前,却不得不面对“咫尺天涯”的尴尬。
港口,是沿海发展的引擎,更是沧州发展重心由内陆转向沿海的关键一环。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沧州建设大口河港开始,到2002年黄骅港建成通航,再到2010年黄骅港综合港区开航运营,成功圆了几代沧州人为之不懈奋斗的蓝色梦想。如今,黄骅港已成为全国第一能源大港和环渤海港口群中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综合大港,吞吐量跻身全国十强。
成绩固然喜人,但短板也不容忽视。与周边老牌港口相比,我们的港口仍存在集疏运体系不健全、码头结构单一、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一些干部也存在沿海意识不强,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创新等问题。
知不足而奋起。首先是思想上的革故鼎新。全市上下进一步打破“内陆思维”,强化沿海意识,营造全域开放的浓厚氛围,同时,对标对表沿海发达地区,采他山之石攻玉,纳百家之长厚己。
沿海要发展,港口是龙头。“突出抓好港口转型升级”“积极融入环渤海港口群,加强与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等协同配合”“推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我市全面推进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提升港口通关能力、货物吞吐能力和吸引集聚能力,着力推进黄骅港由能源港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转变。
总投资344亿元的集装箱、原油、LNG等15个码头、29个专业化泊位建设有序推进,其中,黄骅港综合港区船舶燃料油码头等总投资53亿元的6个项目已开工;与天津港联合推出了集装箱“天天班海上快线”,开通至印度的化肥外贸航线和4条黄骅港集装箱内贸航线;依托朔黄、太中银、邯黄三条铁路干线,规划布局20个内陆港……
转型发展的“组合拳”,换来的是港口业务的稳步提升。港口腹地携手,黄骅港正立足渤海湾,放眼全世界,驶向更广阔的深蓝。
沿海要发展,改革增活力。针对沿海开发开放需要,我市对标学习天津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曹妃甸区等先进地区经验,有效整合渤海新区各方面资源,激发各功能区积极性能动性,逐步走好城市发展模式,确保攥紧拳头加快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活力。
沿海要发展,开放添动力。今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宁波、沧州等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这让沧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指引下,沧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国内外一切优质资源向沧州沿海聚集。在渤海之滨的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中东欧商务中心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基地、可迪尔环保装备、中捷通用机场二期建设正加速推进;同时以外资项目、高新项目、科技项目为目标导向,强化以商招商和“朋友圈”招商,结合合作区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产业链构建需求,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发展……渤海湾畔,夯歌嘹亮,沿海开发开放快马加鞭,日新月异。
夯实根基,做优做强临港产业
不日新者必日退。唯有勇于自新者,方能行稳致远。
纵观全球各地的经济强区,皆以实现产业聚集、企业振兴为目的。生产要素和特色产业的集群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现阶段国内临港区域发展层次的关键指标。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经济和人口都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地区。因此,对沧州而言,转身向海,掘金蓝色经济,既是城市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更是实现沧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向海发展,产业聚集是硬道理。如果说港口是我们展示形象、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那么临港产业就是我们打牢基础、加快发展的根基和引擎,事关全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做优做强临港产业“慢不得”“等不得”。
我市坚持把临港产业转型重塑作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着力点和关键突破点,全力提升沿海发展能级和水平。特别是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核心,下大力抓好项目谋划、落地、开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2020年,渤海新区重点项目开工162个,总投资618亿元,开工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市第一。中海油中捷石化与中石化沧州炼化公司合作发展及化工新材料升级改造项目列入中海油和中石化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开放平台作用,扎实开展重点区域常态化招商,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重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渤海新区共完成技改投资270.8亿元,其中绿色石化产业占比达60%以上;与京津雄签约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80.4%,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获评2020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落地高端医药项目74个,竣工投产32个。
临港产业发展蕴含着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是打造“增长极”和“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实现沧州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主动对接国际产业链,积极构建国内价值链,加快产业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临港产业,依托重点项目带动适港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滚动实施一批战略支撑项目,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高端绿色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港产城”互动,滨海新城展新颜
崛起的港口,兴盛的产业,必然呼唤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相伴而行。
过去一年,围绕“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思路,我市立足提升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推进主城区和渤海新城“双城”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跨越发展的样板城市,带动了整个渤海新城快建设、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集中实施总投资49.6亿元的107个市政基础配套项目和总投资30.7亿元的40个公共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总投资2.1亿元的渤海新城津汕高速黄骅北互通收费站正式开通,G337南大港段已通车运行……
在塑造海滨城市特质方面,统筹设计城市绿化、建筑色彩和风格,搞好城市建筑风貌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速推进恒大文旅城、沧海金沙滩文化中心等精品项目建设,抓好奥特莱斯国际购物小镇、中东欧商务中心等城市品牌项目,打造城市“会客厅”、特色街区、风情街区。
同时,统筹抓好渤海新区和渤海新城规划建设,推进黄骅市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港城区的有序融合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建设面向中东欧为主的全面开放新城、滨海特色的繁荣宜居新城、创新发展的绿色智慧新城。如今,一座美丽、现代、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正崛起于渤海之滨。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坚实依托。唱好新时代的“双城记”,关键是要统筹抓好渤海新区和渤海新城规划建设,突出滨海特色、用好中东欧资源,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建设面向中东欧为主的全面开放新城、滨海特色的繁荣宜居新城、创新发展的绿色智慧新城,实现高水平“双城”互动。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推进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和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沧州正开足马力、破浪前行,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远眼光,肩负起“十四五”时期建设海洋强市的使命担当,奏响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蓝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