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绘新蓝图

2021-06-25
来源:沧州日报

城乡同绘新蓝图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盛夏时节,沿着堤顶路行走在运河两岸,蓝天、碧水,与岸边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城镇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新型城镇化的美丽画卷。

一弯运河水,流淌千余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城市经济带,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沧州文化、地域特色、城市魅力的亮丽名片。同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幅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正在狮城城乡铺展开来。

一条运河精彩蝶变: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催生沧州事业发展新高地

如果说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那么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则是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母亲河”,穿流而过的大运河滋养了沧州大地、哺育了狮城儿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且历经一代代传承,历久弥新。至今,运河依然是沧州的“文化图腾”,是沧州人的根和魂。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运河向世界亮出了金字名片。“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为我们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千年古运河,逢春展新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题中之意,又是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的务实之举。沧州开足了马力。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市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以全域规划编制,统筹谋划大运河沿线的产业、城镇、生态、交通、文旅等功能,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框架。目前,《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土地空间利用六大专项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

就在今年,运河建设更是喜事连连:辞旧迎新之际,2022年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花落沧州,园博园选址就在运河岸边;春暖花开之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启动;三夏大忙时节,南川楼、朗吟楼复建如火如荼,堤顶路全线贯通在望……目前,重点片区改造、省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公园等投资375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大运河将在项目建设中迎来新生;串联运河沿线老面粉厂、铁路给水所、莲池古渡等历史遗存,运河沿线建筑的历史风貌、人文精神和时尚气息将得以展现。

近来,常到运河边游玩的居民有个新发现:运河来水了!随着两岸沿线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远远望去,一条清澈的丝带蜿蜒曲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静美旖旎。这是沧州首次同引长江水、黄河水为南运河补水,有力改善了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重现,扮靓沧州。

目前,我市正全力打造以运河为承载、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沧州运河景观道,将吴桥、东光、南皮、泊头、运河区、新华区、沧县、青县8个县(市、区)的人文景观、生态游园、特色小镇有机连为一体,就像一条项链,将沧州乡村风光与特色产业串联起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如今,行走于运河堤顶,放眼望去,两岸繁华魅力显,一河美景醉游人。

颗颗“珍珠”星罗棋布:依托大运河文化带,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青县流河镇的大运河西畔,一座白墙黛瓦、古香古色的中古红木文化小镇,诉说着大运河与青县红木文化的历史渊源。这里正成为独具红木风韵、“京作”特色鲜明、主题集中突出、文化传承厚重、人文特点浓郁的红木文化片区及京津休闲度假游首选目的地,成为运河沿线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镇。

围绕弘扬运河文化,打造沧州运河地标,我市按照“让大运河活起来”的建设原则,对吴桥杂技旅游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沧县旧州铁狮文化名镇等特色小镇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南皮张之洞文旅小镇、东光谢家坝莲窝水驿古镇等重点项目,深挖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和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谋划更多特色小镇,使运河沿岸文化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一线多珠”的发展格局。

以点串带,以点带面,新型城镇化在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牵引下跑出“加速度”。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围绕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标对表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先进理念,按照“内疏外聚”思路,有序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着眼中心城区东西部均衡发展,加快构建“东西并进、南北均衡”的整体空间架构,提高城市发展能级。

——坚持“小县大县城”发展战略,推进县城改造提升,加快乡改镇、镇改街、村改居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各类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

——着眼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壮大“6+5”市域主导产业、“18+7”县域特色产业,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鼓起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风帆。

……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市着眼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一体化的目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同时,健全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探索推进“乡(镇)村管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养一体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管护手段,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去年沧州成功创建第二届“河北省文明城市”,并获得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推荐资格。任丘、黄骅、海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

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城镇化新景,讲述着城镇化的美好明天。

一个目标接续奋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京津冀“样板先行区”

献县“四十八村”,曾是苦难和贫穷的代名词。据水文资料记载,从1881年到1949年,献县泛区共泄洪37次。如今,这里已是大棚成方连片,瓜果蔬菜飘香。摆脱了贫困的泛区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处一隅而观全局,献县泛区的显著变化,只是沧州扶贫征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如党的百年征途,处处面临着新机遇,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新考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好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大地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农村工作是大有作为的舞台。只有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以龙头企业引领乡村振兴。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面激活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活力。依托44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犹如星星之火般播洒在19个县(市、区),发挥着农业产业化领头雁的关键作用,成为加速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以“三区同建”推进乡村振兴。几年来,全市申报入库“三区同建”示范点100个,涵盖行政村342个,聚集人口48.6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4%,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我市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型之一,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城乡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聚焦城乡环境薄弱环节,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抓好污水处理、农村改厕、环境整治、荒草清理等工作,县乡村全部实现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让居民享受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生活。

……

千年运河串起了沧州的美丽中轴和创新高地,更串起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沧州将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目标方向,致力城乡统筹,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上写下更多精彩、创造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