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见招拆招 格斗制胜
本报记者 鲁萍
以无招胜有招,在流传于沧州的53个拳种中,通臂拳是唯一一个不讲究固定套路动作的拳种,但习练人数众多,极具实用性和技击性。通臂拳是中国武学优秀拳种之一,历史悠久,势法精粹,步伐灵活,速快力强,是具有实战威力的一个优秀拳种。说到沧州通臂拳代表人物,首屈一指的则为一代宗师、原民国中央国术馆著名武术教官郭长生,人称“郭燕子”,名震四海。
来到沧州郭长生武学文化研究会,71岁的通臂拳大师、第七代传承人、郭长生的长孙郭贵增,正在门外的练习场上带着徒弟们练拳。别看徒弟们年纪轻轻,却个个是格斗高手。“通臂拳法为技击实用拳法,也称通臂二十四式,但各种操手不止二十四个。”郭贵增说,通臂拳演练起来不尚浮华,招招实用,动作舒展,急速多变,有“千趟架子万趟拳,通臂出来一式打不完”之说。
据介绍,沧州通臂拳,源于独流的合一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式。民国初年,直隶巡阅使曹锟于保定组建武术营。当时的独流人刘玉春为营中总教习。民国十七年,沧州城内马道街人郭长生被招入保定武术营,拜刘玉春为师,学通臂、苗刀、左把枪等。由于郭长生勤学苦练,加之性格忠厚、平易近人,因此深受其师刘玉春的喜爱,刘玉春进而把自己的全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郭长生。刘玉春在营内共收了6名弟子,其中5名都是沧州人。因此,通臂拳在沧州广泛传播,习练者众多。
郭长生自幼酷爱武术,天资聪颖,臂力过人,天生一副健壮身板。行拳过手,出掌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林誉为“郭燕子”,精于刀、枪、剑等十八般兵器,技击、摔、拿均有绝妙之处。“七七事变”后,郭长生正在家休假,未随中央国术馆内迁。在家株守,闭门练武,艰苦度日,决不给日伪做事。一生授徒颇众,名徒有曹砚海、郭景春、高玉清、牛增华、张群炎、韩俊元及其子瑞林、瑞祥等。
1967年,郭长生去世后,其子郭瑞林、郭瑞祥正式收徒习练通臂拳。郭贵增10岁起随祖父练习通臂拳、劈挂拳10年之久,深得通臂、劈挂拳真传。1968年从父郭瑞林习通臂二十四式及武术散手,得真传。
1979年,沧州武协开全国武术散手之先河,在沧州开展武术散手项目,郭贵增看沧州沧州日报合办参与了通臂散手的编排及表演。同年,通臂散手队代表沧州到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第八届运动会并获得好评。2002年11月22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武术与跆拳道》特种邮票,收录了中国武术之乡的16个拳种,郭贵增和他的通臂拳走上了邮票。2015年,郭贵增编写出版了《原步通臂拳二十四式》一书。另外,他代表国家队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劈挂拳、疯魔棍两枚金牌。为沧州市传统武术的推广、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制定及试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1年,郭贵增的父亲去世后,郭贵增对外收徒传艺,至今已有17个年头了。这些学员中佼佼者皆是,他们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有的被送到体校武术队深造,有的因为武术特长还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由于通臂拳没有固定套路,通臂拳一般不参加传统武术比赛,而是倾向技击散手比赛。”郭贵增说,散打走的是俱乐部的路子,是专业选手,但是通臂拳的习练者多是爱好者,是业余选手。因此,通臂拳的发展还需要一套以比赛促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