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有个“环保村”

2018-03-09
来源:沧州日报
沧县有个“环保村”
——路场村以环保酵素助力垃圾分类见闻

本报记者 杨继超 本报通讯员 王烨 张洪波

  冬日的阳光静静洒在沧县黄递铺乡路场村整洁一新的街巷上,村民季茂香像往日一样提出垃圾,按照废瓶、书报等“可回收”和菜叶、果皮等“厨余”两类,分别投放到门前的灰色方桶和红色圆桶内。路场村80多户村民每家门前,都摆放着这样两个由乡里统一配置的分类垃圾桶。
  季茂香除了做好自家的垃圾分类外,还要对其包片负责的20户村民进行指导。“我们乡在路场村试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季茂香是全村的4位网格长之一。”黄递铺乡工作人员霍雅慧告诉记者。
  农村垃圾处理是个老问题了,已习惯了垃圾随处堆放的路场村村民,怎么现在会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了呢?“破解难题只有一个方法,让村民们切实从垃圾回收中受益。”路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明说。据他介绍,村里能实现垃圾分类,主要是分类后的垃圾有了好的处理方法——制作环保酵素。环保酵素,是将混合了糖和水的“厨余”垃圾进行特定发酵后产生的一种液体,有着改善土壤、土地肥料、家居清洁等多种用途。
  去年秋天,黄递铺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学校大队辅导员等一行30余人,前往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学习环保酵素的收集、制作和实用模式。刘华明说,北京“取经”归来,许多人对建设“环保村”的未来燃起了希望。
  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路场村干部们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向村民分发《环保酵素使用宝典》等知识小册子;在小学的少先队辅导课上,老师们也为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环保知识;沧州市环保酵素协会为村里派去5位大学生,利用村里播放电影的间隙,向村民发放资料,讲解相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普及,村里的垃圾分类投放桶摆放在了每家每户的门前。
  如今,走进路场村“厨余”垃圾处理点,30多公斤一个的白色酵素桶整齐地沿墙一字摆开,上面贴有标签,标注“时间、原料”等信息。在房间另一侧,酵素成品灌装的小瓶放在桌面上。“到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20多桶酵素,减少‘厨余’垃圾300多公斤。”刘华明说,这些酵素,除了免费赠与村民使用外,还打算注册商标推向市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黄递铺乡党委书记刘昭第表示,乡里正在进行调研,准备在全乡推广路场村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