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今年61岁的杜洪昌,是沧州市老年大学的舞蹈老师,还是沧州名人舞蹈团的团长。妻子张凤梅是他多年的舞伴,他们每天晚上在人民公园、早上在名人植物园义务教舞蹈,白天杜洪昌还要在老年大学教课。跟他们学习的达到数百人,他们带领的舞蹈团队多次在市级举办的活动中获奖。靓丽的舞姿,悠扬的旋律,成为狮城的一道风景线。
一对老年夫妻的摩登之梦
本报记者 曹广欣
1 在力与柔之间找到快乐 初春的天气还是有些寒冷,微风吹得脸有些微痛。3月6日早上7时,记者起了个早来到名人植物园,约好了要采访一下杜洪昌夫妇俩。 一进植物园,悠扬的旋律指引着我来到道德馆的小广场上,看到一支舞蹈队正跳得起劲。看到记者到来,杜洪昌热情地打招呼,讲起了他的舞蹈史。 今年61岁的杜洪昌原是沧州化工厂的一名职工。1988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厂里来了通知:市总工会组织职工进行交谊舞业余培训,希望大家踊跃报名。舞蹈老师优雅的舞姿,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娱乐健身项目。 一个合格的舞者,应该在七八岁之前完成基础训练,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苦功。已经拖家带口的他去学跳舞,说真心话早已过了学国际舞的年龄。然而,杜洪昌很珍惜这个机会,着了魔似的投入了舞的世界。他随着抒情优美的音乐,一点点感悟着摩登舞华尔兹的端庄典雅和行云流水的起伏,体会着探戈的抑扬顿挫和鲜明的节奏感。 杜洪昌修长的身材为他学舞提供了良好的形体,尽管身体的灵活性已不适应严格的舞蹈素质要求,但他很投入,在这力与柔的分寸之间找到快乐,练出了名堂。 妻子张凤梅与杜洪昌同岁,是他第一个弟子,当然的舞伴,自然也成了他的场外指导和评判。在全市举办的交谊舞大赛中,杜洪昌带着妻子出现在领奖台时,多数人还不认识这位养在深闺中的舞伴。 2 编制出适合中老年人的教学方案 历史的变迁,让一些企业退出了舞台,杜洪昌成为下岗职工的一员,但他们依旧去跳着喜欢的摩登和拉丁。 楼变高了、路变宽了、绿变多了,特别是多姿多彩的城市广场的建设,更为人们提供了健身休憩的平台,群众性广场舞在这个平台应运而生,作为知名舞蹈爱好者的杜洪昌有了用武之地。 从2007年起,沧州市老年大学聘请杜洪昌为专职舞蹈教师。10多年来,他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学员。他的国标舞已经多年不再练了,让那些年过半百的学员拔腰扭胯不现实。为了编制符合大众的舞蹈形式,他从中央电视台的《闻鸡起舞》栏目学习舞蹈,亲自去北京拜访名师,编制出适合中老年人的舞蹈教学方案。 在舞蹈创新过程中,少不了老伴儿张凤梅的帮助。每改变一个动作,他都与老伴儿试练,常常一练就到了深夜,感到动作成熟了,才走出家门,到实践中去检验。发现问题后,再改、再练,直到定型。 “我们通常说的交谊舞,是指中国本土化了的交谊舞,相比国标舞降低了难度,动作随意度大,花样众多,比国标舞简单易学,很适合普通大众学习。”杜洪昌说,他所创办的舞蹈是属于群众性广场舞中比较规范的、最接近国标舞的一种舞蹈形式。 3 创办自己的名人舞蹈团 杜洪昌和老伴儿很忙。除了老年大学的教学外,他们共同在沧州市人民公园、名人植物园设了两个课外训练点,社会上不断有新的学员加入其中。 同时,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团队:名人舞蹈团。他们适当收一点服装费等费用,义务教他们舞蹈,早上在名人植物园教,晚上在人民公园教。 “名人舞蹈团这个名字是不是取名人植物园前两个字起的?” “不是,是取名人植物园、人民公园第一个字取的。”杜洪昌和老伴儿说,每天名人植物园和人民公园有100多名学员和他们学习交谊舞。 黎明即起,旭日东升。红墙下、小桥边便响起悠扬的舞曲;夕阳西下,月光如水。假山石、大树后便摇曳着舞动的身影。 望着这些新学员笨拙的身姿,他们始终带着宽厚的微笑。这些人多数没受过正规的训练,为了健身,为了快乐,勇敢地走出了家门。 杜洪昌夫妇很欣慰,名人舞蹈团精心创编的伦巴和北京平四组合《党啊,亲爱的妈妈》《爱我中华》和花样华尔兹集体舞《相逢是首歌》等,在市组织的展演中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他们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庆祝沧州建州1500周年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拿到过沧州市第二届中信杯舞蹈比赛第二名、张家口银行杯第三名,多次获沧州市体协举办的老年舞蹈比赛优胜奖等。 杜洪昌夫妇很欣慰,多年的锻炼给他们留下了好身板儿,一年四季很少头疼脑热。粗茶淡饭心情好,他们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活得有滋有味。虽然积蓄不多,却心地坦荡,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