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引路人 为国育栋梁
——访孟村回民中学教师常虹
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是当年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导,也是我的座右铭。从事教育工作25年,桃李满天下,每当翻看一张张学生的毕业照,想到我曾为无数学生当好人生引路人,为祖国培育了一批批人才,就感到无比欣慰。当老师,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孟村回民中学教师常虹,谈起自己的职业时自豪满满。
常虹是土生土长的孟村人,大学本科毕业后到孟村回民中学当了一名高中老师。暑假期间,她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阅读了大量党史方面的书籍。常虹说,她要从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25年来,常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亲历了沧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天更蓝、水更清,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人们晒出的蓝天白云美照。”常虹说,除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体会最深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爱心组织爱心行动随处可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吃穿住用行越来越好,幸福感满满。京津翼协同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交通更畅通,出行更快捷,异地看病时医保报销更便捷,教育资源共享也惠及更多百姓。自己的家乡孟村,民生事业保障有力,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教育园区、生态景观等初具规模;产业质效明显提升,“专精特新”发展壮大;五大绿化工程顺利实施,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当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自2002年起,常虹担任校团委书记职务,同时兼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委书记一职给她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让她有机会学习更多的党、团知识。常虹把团务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研究团务工作特点,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己任,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帮贫扶困等活动,使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献身教育,终身无悔!”常虹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她一定会立足岗位实际,履行好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同时,不忘初心修师能、练师功,立足三尺讲台书写无悔人生,当好引路人,为国育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