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实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全市去年造林绿化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李其征
绿,是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绿,更是城市永不褪色的风景。 去年,全市按照“增林扩绿,林果并重,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争相逐“绿”,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坚守中编织绿色梦想,让天更湛蓝,水更澄碧,空气更新鲜,气候更宜人。 这生命绿色、幸福景致的背后,是沧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不懈努力:全年造林47.1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40万亩的117.75%。其中,完成大运河沿线绿化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绿化两项重点工程造林14万亩(分别为造林11.6万亩、2.4万亩),完成廊道绿化301公里、造林4.36万亩;绿化河渠152公里、造林1.3万亩;新建和完善万亩大方31个,完成大方大片造林28.6万亩;村庄绿化植树196万株。 这组数据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绿色,已成为沧州的鲜明符号;绿色,已根植在每一个狮城人心中! 弘扬塞罕坝精神,以重点工程促进全局大绿化 去年,塞罕坝精神感动了中国,也给沧州林业人带来巨大震撼。在群众眼里,绿色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党委、政府看来,绿色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更是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担当。 去年秋冬之交,一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行动,以大运河沿线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为主战场全面展开,不仅为生态宜居美丽沧州建设增添了一抹靓丽的绿色,更成为我们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确保这两项绿化工程扎实开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就大运河沿线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两大绿化工程进行安排部署,有力地推进了造林工作的广泛开展。同时,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沧州市2017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沧州市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实施方案》和《沧州市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绿化工程实施方案》,推动绿化工作的开展。东光县全力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按照“只做增量、不做减量”的要求,将运河沿线2公里外能达到成方连片、规模发展、连续不间断的造林纳入规划范围,努力将绿化范围向纵深发展,仅一个月时间就流转绿化用地8.16万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2万份,签订造林合同60份,秋冬全县完成运河沿线造林6.15万亩。自两项重点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各工程县(市、区)共流转绿化用地44.8万亩,完成造林14万亩。 其他县(市、区)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积极打造精品工程,植树造林亮点纷呈。任丘市乡乡有万亩大方,处处有精品亮点,其中出岸、青塔、七间房、议论堡、麻家坞、鄚州等乡镇种植文冠果、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5万多亩,培育优质园林绿化苗木2.5万亩;石门桥万亩大方种植海棠、栾树、复叶槭等9300亩,成为全市绿化的样板工程。肃宁县在西绕城两侧发展高标准园林式苗木产业基地,以彩叶花卉、观光旅游和休闲养生为目标,打造了3600亩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林苗一体化产业基地。 多元投入,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形成绿化合力 初春,青县盘古镇王黄马村正孕育着绿的生机。2千多亩速生杨树苗正迎风挺立,等待着春雨的滋润。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这里将会变成绿的海洋。 “我的父亲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0多年,对土地的感情很深,这深深影响了我。我也要像父亲一样,把我的青春献给家乡。”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尹崇洋说。回到青县后,他成立了青县绿鑫源家庭农场,流转了王黄马村、吴家院村等村子的近4000亩土地。“作为大运河沿线绿化的一部分,从去年11月,我们一直加紧植树的进度,4月10日前,几千亩地必须全部种完,不然影响成活率。” 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我市以政策为驱动,继续大力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造林”机制,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资、多形式造林的局面。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8000万元对去冬今春造林绿化进行了奖补,并将大运河沿线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两项重点绿化工程的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预计每年奖补资金近6亿元。各县(市、区)财政也加大了绿化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土地流转、良种壮苗、绿化管护等绿化奖补。沧县以绿化公司、工商企业、造林大户为市场主体,广纳社会资本,增加绿化投入,采取“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方式,落实绿化用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青县今年已流转两项工程绿化用地12.6万亩,完成大运河沿线造林0.89万亩,完成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造林1.93万亩。初步统计,去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造林绿化15.4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5.6亿元进入绿化事业。 同时,各地还以绿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富民相结合,积极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全年种植经济林12万亩。任丘市、河间市大力推广文冠果、油用牡丹间作模式,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林业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林业产业附加值。青县新建成百亩以上特色果品基地15个,建成早熟冬枣温室200余个、无核小枣基地6处、桃基地6处,葡萄基地2个,温室冬枣的亩均效益达到了12万元。东光县重点建设了2000亩葡萄种植基地、龙王李乡林下产业基地、大运河十里生态采摘观光长廊三大项目,新建了600亩核桃、蜜桃种植园,“大棚桑葚”基地300亩、海棠基地300亩、套种辣根2000亩。中捷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桑产业,去年新发展桑园近4000亩,基地总规模达到了1.2万亩,为桑产业的发展打造基地。 进入新时代,走实绿色发展之路 我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瞄准“三年攻坚、造林百万”目标,突出抓好大运河沿线、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等五大绿化工程,年内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以上。 进入新时代,这无疑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造林绿化在抓规模的同时,更要兼顾质量。为此,我市制定了《沧州市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其中,2018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绿化4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大运河沿线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绿化两项重点工程建设,实现运河沿线每侧至少1000米的绿色长廊和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围合区的绿化全覆盖;继续在全市推进绿色廊道、森林围城、大方大片及水网林网村庄绿化四大绿化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富起来、美起来、绿起来。积极推进村庄绿化,按照“道路有绿带、街心有绿地,广场有绿荫、庭院有花果”的“四有标准”,完成村庄绿化500个,努力提高城乡绿化和村庄绿化水平;同时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全市绿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努力实现骨干通道和河渠绿廊化、城郊周围森林化、村屯园林化、乡村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 “金丝小枣之乡”“鸭梨之乡”等一系列桂冠,使沧州林果业美誉连连,但当年“一箱鸭梨卖不够梨箱钱”的尴尬,仍让人记忆犹新。基于此,今年我市将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高品位、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充分发挥我市梨、枣产业优势,进一步实施果品标准化生产,年新增面积5万亩。大力发展名特优高端水果,建设高标准、出口创汇果园。强力推进果品错季生产,在果品重点产区和重点果品推行产品追溯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果品,着力发展绿色果品,积极发展有机果品。 积极探索发展旅游康养产业。选择森林资源良好、基础条件完善的森林公园,建立集度假、游憩、保健、养生、娱乐于一体的森林健康养生休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生态与脱贫攻坚、富民增收相结合,主要推广林禽、林菜、林药、林粮、林苗一体化等林下经济模式,努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进入新时代,沧州将始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生态路。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狮城大地必将呈现出天蓝、地绿、风清、水秀的美丽景色,让绿满狮城成为沧州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