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丈夫”用爱撑起一个家

2021-09-07
来源:沧州日报

“半路丈夫”用爱撑起一个家

——记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村民隋海增

本报通讯员 任 宣 本报记者 周 洋

微信图片_20210907110037.jpg

隋海增精心照顾老人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村民隋海增,20年如一日疼爱妻子和继子、孝顺妻子的前公婆,用真挚的爱和高尚的美德,铸就了大爱的典范。

因“孝”结缘成为一家人

53岁的隋海增,原籍内蒙古赤峰市,兄弟姐妹7人,父亲去世早,他20岁便外出打工养家。多年来,他养成了老实本分、吃苦耐劳的性格。2001年,在任丘打工的隋海增经人介绍认识了陈学军。交往过程中,当隋海增得知陈学军有一个特殊的“出嫁条件”后,被她的孝心感动。

原来,陈学军曾于1990年嫁给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村民郭文强,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郭文强突发疾病离世,体弱多病的公婆也因此备受打击。没有了经济来源,没有了家庭支柱,但生活还得继续,陈学军毅然承担起照顾多病公婆和抚养年幼儿子的重担。

对于陈学军的辛苦劳累,她的公婆是看到眼里疼在心上,多次劝儿媳改嫁,可是陈学军一直以来和二老相处融洽,加之看到二老身体不太好,更不忍心丢下他们。经过亲朋好友多次劝说,陈学军才决定即使要改嫁,也要照顾二位老人。

隋海增答应了陈学军,因为郭文强有个弟弟,隋海增陈学军夫妇主动和他商议,每家养二老一个月,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二人结婚后,两人一起侍奉老人、抚养孩子,为家撑起爱的大伞。

照顾二老成为“必修课”

陈学军的前公婆都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于是,照顾二老便成了隋海增的“必修课”。

隋海增是一名电焊工,每天高强度劳作,下班后却依然细心照顾老人。此外,他还用微薄的工资给两位老人看病、买药,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温暖着两位老人。

隋海增一家人的和睦融洽让乡亲们羡慕不已。“看人家这家人,亲生儿女能做的也不过如此!”

2010年,陈学军70岁的前公公气管炎突然加重住进了医院,隋海增不眠不休地守在病床前,直至老人去世。夫妻二人以儿女的身份为老人操办了丧事,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陈学军75岁的前婆婆李富荣有心脏病,隔三岔五地去住院,隋海增每次都陪同照顾。2015年2月,李富荣在北京进行了心脏换瓣手术,隋海增夫妇不仅在医院精心照顾老人,还与郭文强的弟弟分摊了8万多元的住院费。

出院后,为了全心全意照顾老人,隋海增辞去了工作,做饭、洗衣、喂饭、喂药……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太太听着隋海增每天娘长娘短地叫她,也满心感动,不止一次对邻里乡亲们说:“海增真是比我的亲儿子还亲啊!”

言传身教传承好家风

婚后不久,隋海增和陈学军生育了女儿。有了亲生孩子的隋海增对继子的爱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个善良的男人把陈学军与前夫的儿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辛苦打工供继子读书求学。生活中的隋海增很是勤俭,为了能让老人和孩子过得好一些,他从来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我苦点没事,只要别苦了老人和孩子就行。”这是隋海增花钱的“原则”。

“爸爸对我们都特别好。有一次我夜里生病发烧,爸爸守了我一夜;我妈眼睛受伤了做过两次手术,爸爸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有时候奶奶晚上犯病,他都整夜照顾。”提起父亲,隋海增的女儿隋玉娇脸上洋溢着快乐。

一晃多年过去了,陈学军与前夫的儿子已长大成人。隋海增把孩子当亲儿子看待,盖房、结婚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他把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儿子盖了新房子,又在2016年给儿子娶了媳妇,完成了一个父亲的心愿。

“爸爸老实、踏实、有责任、有担当,能撑起家的责任。”在父亲隋海增的影响下,儿子靠着自己的努力由一名导购员,发展为一家电商城的销售经理,还在任丘市里买了房。“等爸妈老了,就接他们来城里和我们一起住,我要像爸妈对待奶奶那样去孝顺他们!”

隋海增的感人事迹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曾被评为任丘市道德模范、“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河北好人”等。他的家庭被评为任丘市首届文明家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