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拐撑起奋斗的羽翼
——肃宁残疾人创业者杨同义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继超 本报通讯员 任秀书
“身体残疾没人愿要,我就自己单干” 日前,肃宁县城的“安能快递”门前,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从驾驶室里探出双拐,蹒跚着走下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人,他转向一旁分拣快递的工作人员,从容地安排着任务。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正是快递公司的老板杨同义。 除了这家快递公司,杨同义还参与创办了一家大型碳纤维布厂和一家客运公司,每年的账面总流水过千万元。而30多年前刚走上社会时,他只是个为生计犯愁的初中毕业生。 今年53岁的杨同义是肃宁县河北乡韩一村人,他三岁时患上小儿麻痹,右腿丧失功能,从此就拄上了拐杖。1980年,原本考上了高中的杨同义因为身体原因被学校拒收,更让他备受打击。“没学上只好在家放羊,看到曾经的同学放学回来,我偷偷躲起来,那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真不是滋味。” “没人愿意要我,我就自己单干!”消沉了一年的杨同义,这样激励自己。1981年,16岁的少年身揣微薄的生活费,只身前往石家庄学习家电维修。“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多家电,我只在大集上支摊,主要就是修收音机,一次赚两三块钱,但总算解决了吃饭问题。”那时起,杨同义开始慢慢自食其力了。 双拐没能“锁住”他向前的脚步 维修家电能够养家糊口,却不能彻底摆脱生活的困境。2000年,他不顾亲友的反对,拿出所有积蓄买了一辆奥拓汽车,雇了一名司机,南下湖南、广东,干起推销教学资料的生意。 “《状元之路》《名师手把手》《一课一练》……”尽管已时隔多年,杨同义再次聊起昔日的教辅书,依旧能脱口而出。“那时候,我拉着样书,白天一个县、一个乡地跑学校,晚上回旅馆,趴在床上规划路线。为了省油钱,也为安全,我把奥拓放在当地,每两个多月坐火车回一次家。”艰辛不言而喻,有时他被学校当成骗子轰出来,有时他为了进门在门卫那里软磨硬泡,还要热情地递上几支烟。杨同义就这样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和苦干,在困境中坚持着。 2003年的一天,杨同义到湖南湘乡市一中做推销,恰好两个学生打闹时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胳膊鲜血直流。杨同义马上招呼司机,把受伤的学生往奥拓车上抬,及时送往医院。校领导被他的热心肠和实在劲儿打动,订了一批教学资料。也正是靠着自己的实在劲儿和锲而不舍的打拼精神,杨同义在这个行业淘到了金。 经过几年经营,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杨同义承包了“肃宁—沧州—大连”和“保定—哈尔滨”两条客运线路。后来,他又参与投资了一家碳纤维布厂,并注册成立了安能快递公司。自助者,天助之。杨同义的进取精神,征服了客户,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商界朋友的支持,他继续向前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 “闲不住”,自驾旅行不忘做推销 2013年,好强的杨同义还到石家庄成功考取了残疾人机动车驾照。他除了跑业务时开车,还开始自驾旅行。“2016年,我和朋友历时两个月,一起驾车走了一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行程六七千公里,沿途看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旅游之外,杨同义还在汽车后备厢和后座装了家乡产的一千多支渔竿,途经合适的渔具店还要做市场营销,用他的话说“我要把高速费和油费挣出来”。“或许我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吧。”说着,杨同义爽朗地笑了起来。 “人要让别人看得起,就得努力,就要奋斗。幸福也是奋斗才能获得的!我就是要拄起双拐乐观地迎接挑战,享受生活的美好。”杨同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