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魅力运河形象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金秋嘉宾至,美景高朋来,2021年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昨天如期开幕。四方宾朋,相聚千年古郡,相约百里运河,在城与水的守望中,领略运河的魅力,倾听运河的脉动。蜿蜒流淌的大运河,就像沧州大地上一条玉带,她所流经的每一个地方,如同那穿线而过的一颗颗珍珠,绚丽多姿,流光溢彩。今天,本报刊发专版,带领读者一同领略运河的旖旎风光,品味沧州的古风今韵,期许狮城的美好未来!
南皮:张之洞故里看渤海粮仓
在南皮县城西,有一处青瓦灰墙、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走进去,亭台交错、曲径通幽、如诗如画,这里就是南皮县文化展览中心。
南皮县文化展览中心占地55亩,内设南皮县民俗博物馆、南皮县历史博物馆、王蒙馆、张之洞纪念馆和渤海粮仓展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生动地展示了南皮县地域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之一,王蒙是新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人民艺术家”,展馆全面展示了这两位南皮代表人物的风采。
与此两代表人物展馆并列的,则是渤海粮仓展馆。民以食为天。2012年,南皮县被中科院和省政府确定为“渤海粮仓”良种繁育基地和示范样板;2015年,“渤海粮仓”农业科技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在张之洞故里双庙村,还未下车,就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这里就是双庙文旅小镇。顺着绵延的石路,穿行在古朴的街巷中,青瓦灰墙、木栅花窗、垂柳丝丝、池水粼粼,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悠远的画卷之中。
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瓦灰墙木栅栏。张之洞文创小镇是2017年经省政府批准建设,以张之洞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旅文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的文旅项目。小镇集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核心艺术区、文创文化区和非遗文化区,剪纸馆、陶瓷书画馆、泥塑馆点缀其中,錾铜、微雕等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各家小店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整体氛围。37项各级各类非遗产品因为这方舞台,焕发出时代光彩,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泊头:十里香飘文博园
秋风飒爽,梨果飘香。在“中国鸭梨之乡”泊头市的西城区,一幢仿四羊方尊形状的高层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十里香文博园——大运河·十里香文化观光旅游景区的核心建筑。经过历时三年多的建设,这一集休闲、娱乐、办公于一体的泊头地标式建筑,终于以优美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大运河·十里香文化观光旅游景区,是泊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工程,是大运河酒文化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井十里香酿酒技艺的集中展示。体验馆以运河红飘带形式,按照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充分展示了十里香酒文化传承、发展历程、酿造工艺和文化内涵。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博园项目投资2.5亿元,占地159亩,建设内容包括滨水景观公园、1万平方米十里香酒文化博物馆、水系、游乐场、休闲广场等。文博园以大运河文化和泊头工业文化为主线,以酒文化为载体,通过建筑复古、酒肆开发、运河文化植入,充分展示了泊头独特运河文化,成为群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在文博园的泊头市非遗及特色农产品展区,十里香酿酒工艺、生铁铸造技艺、干模铸造技艺、泊头火柴、三痴斋泥塑等一项项泊头当地的非遗展位让人流连忘返,近距离感受到泊头这座运河古城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走出展厅,气势恢宏的喷泉旁,拳风凛凛、虎虎生威的六合拳表演,让人叹为观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拳起源于泊头,兴于明、盛于清,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场上表演的,是六合拳第八世传人石同鼎,携其子孙、爱徒一门三代人。一位游客高兴地说:“运河古城的文化遗产真是让人不虚此行!”
东光:百年糯米坝 悠悠运河情
在东光县连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的南运河边,一段弯月样的堤坝坐落在河边,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糯米坝”的谢家坝。运河水涨,河水拍打着这已有百年历史的古河坝,不由让人感慨岁月的流逝。
谢家坝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总面积1175平方米,被称为“糯米坝”,是因为当初采用了糯米浆拌灰土这一中国建筑中古老的工艺。从清末民初当地谢氏乡绅捐资修坝,这座大坝就一直守护着当地人民。2012年,东光县政府完全按照原有工艺和材料进行过修缮,一共用了约1万公斤糯米,才完成了对谢家坝的修葺工程。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谢家坝成为列入名录的58个遗产点之一。
谢家坝旁,堤顶路的东侧,有一栋红墙灰顶的建筑,这便是今年6月底建成的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083平方米,是利用当地民房改建而成的,外观主色为陶砖红色,大门右侧采用夯土墙元素与谢家坝建筑工艺相呼应。馆内布局分世界奇迹、济运护漕、南运雄风、京杭保障4部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展示大运河的水工智慧,场馆外则建有文化广场,可供游人活动。世界奇迹展厅里,《繁荣的运河码头》《船工号子》等一幅幅老照片,将人们带回运河曾经繁荣的时代。
吴桥:杂技之乡体验运河印象
大型杂技秀《运河·印象》是吴桥继杂技剧《江湖》和《时代》之后,为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精心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
《运河·印象》共分为四幕,以“运河四季、杂技之美”为脉络,用杂技元素串联运河公园、吴桥码头、良店水驿、万亩高粱园等场景,以杂技的极限之美展现了春有河畔百花烂漫、夏有游船穿梭游览、秋有万亩高粱尽染、冬有冰雪戏嬉画卷的“多彩运河、杂技之都”璀璨文化带魅力。
让人欣喜的是,球幕影院已投入使用了,这一以杂技为主题的高科技体验式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2500平方米,总体建筑由地上球幕和地下功能用房组成。地上影院球体直径15米,可容纳60人同时观看。依托球幕影院打造的“6°空间——未来艺术体验馆项目”以感官体验为核心,让游客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感(意识)的整体体验,让观众获得视听和感官的极大震撼,将成为吴桥文旅项目新地标。
走出影院,来到汉唐建筑风格的运河人家美食街。美食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从高空俯看,与杂技奇观宫、魔术迷幻宫和江湖大剧院形成环形,契合了天方地圆、浑然一体的美好景象。
杂技大世界西边,就是京杭大运河吴桥河段,这一段河道蜿蜒曲折,特别是在宋家院村和大辛庄处突然大转弯,与河滩形成了如耳朵般的轮廓,运河公园就巧妙地建在了“耳廓”上。运河公园用不同种类的树木和花草依运河走势形成五彩色带,主园路如一条金色长龙盘旋其中,大小、形状和颜色各异的17处平台是观景和小憩之处。独具特色的大风车建筑是点睛之笔,文化墙上用浮雕的形式讲述吴桥杂技人与大运河的故事。
运河区:重燃运河旁的历史情怀
本次市旅发大会给了运河区展现身姿的窗口,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位于运河区南陈屯乡西砖河村,园区总占地面积近千亩,里面的现代农业馆,集农业观光、农业高科技示范、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展示农耕文化、蔬菜无土栽培、鱼菜共生、未来农业、动植物标本、生态景观等内容。自然科学馆,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科普研学基地。馆内设有主题实验室、生态会议室、自然图书馆、休闲水吧、巨叶森林等功能区域,通过科教展览、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等形式,针对不同学段类型的学生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国际马术俱乐部,是集活动赛事组织、马术训练教育、马匹繁育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马产业中心,可承接国际国内场地障碍赛、盛装舞步和三项赛等。
沧州历史上有三大楼名扬天下,即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屹立于运河畔,已成为沧州城市地标。新建的南川楼,为明清建筑风格,变身国内外运河文化交流中心。新建的朗吟楼,同样为明清建筑风格,将突出沧州历史文化和茶文化交流展示。
百狮园就在市区大运河畔,大运河在这里“写”了一个“几”字,百狮园就在“几”字湾的怀抱中。101头形态各异的石狮子,附以各类高大乔木和开花乔木,并将打造一条海棠之路。此外,园中还建设多处人文景观,包括渡口前街、南关渡口、沧曲书院、缙园等。
新华区:突出运河里的水利文化
新华区王希鲁闸所水利研学公园,位于市区海河路运河桥以南100米,紧邻运河。王希鲁闸所实际占地53亩,曾为AA级旅游景区,古运河河北第一坝又名王希鲁橡胶坝,始建于2004年,为大运河河北段309千米建成的第一橡胶坝。引黄济津第一闸即王希鲁节制闸。
为了积极融入2021年全市旅发大会,新华区对闸所内部结构及环境进行全方位提升改造,打造成为如今的水利研学公园项目。公园外部墙壁上,刻画有关于运河文化、武术文化、医药文化、诗经文化、杂技文化、渤海文化的壁画;内部东侧墙壁刻画了以水神话为主题的浮雕;西侧墙面植入了沧州六大文脉相关壁画、历史水利人文景观石板。公园内建成9米水车1台、唐风楼阁1座,设置水翻动拼图、扭动球形、滚动式互动装置,向参观者普及古代水利、王希鲁闸所、现代水利等知识。河岸边,水车、石桥等景观,增加了古朴的色彩。
此外,新华区将南水北调应急输水重要控制工程之一的王希鲁节制闸与绵长的沧州文化、大运河历史巧妙融合,借助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的唐风楼阁,与现代科技人文、运河历史故事巧妙结合打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沧县:乾隆皇帝的运河遗迹
沧县御碑苑景区因乾隆御碑而得名,占地面积2.84公顷,景区以明清时期北方传统园林为基调,依托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主要背景,形成水利工程与运河文化相互融合的水利人文景观,是“事在人为”精神的传承与见证之地。
御碑苑处于京杭大运河与捷地减河的“二龙交汇”之处,是调节丰水期大运河水量的龙头水利枢纽。大运河在丰水期,水流顺势而下气势汹汹,既无法保障漕运,又经常造成决堤,洪水泛滥。明弘治三年,于捷地开挖减河,在减河上口建桥设闸。清乾隆36年,天津以北的北运河决口,水犯京城,引起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确定只需将捷地、兴济两处改闸为减水坝即可,从起意、勘察、筹划、实施到竣工、验收、启用,皇帝亲力亲为,三赴沧州,这段历史以诗文的形式记录在御碑之上。
景区内历史遗迹有乾隆碑、宪示碑。水利工程有分洪闸和捷地闸,有展现明清时代水利建造技术的“龙骨石”,有为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建的申遗碑,有为再现乾隆皇帝巡视河工、驻跸捷地而复建的巡礼堂。现代文化部分有300余位知名书法家为之挥毫泼墨的书法作品,形成宸翰碑廊、鸿儒碑廊、历史长廊、翰苑碑廊和翰风碑廊,从历史、文化 、民俗、水利等不同的角度诉说着运河故事,还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题写的“京杭大运河是镌刻在大地上的一行史诗”……她再现了大运河历史文化、古代君王对水利的关注,同时也记录了水利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现在的御碑苑景区碑廊相错,文史相融,两河互倚,双闸屹立,成为大运河国家公园重要节点、大运河文化带核心景观之一。
青县:运河边上果蔬香
青县大司马果蔬小镇位于大运河畔,总面积6.79万亩,以有机特色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融合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特色餐饮、会议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20多年来,小镇坚持精特蔬菜种植,面积3600多亩,先后引进1200余种特色蔬菜瓜果品种,是全省品种最全的特菜种植基地。新建的萌马乐园可观看大型表演《飞马乾宁》;博学湖可以捕鱼捉虾,戏水游玩,也可以徜徉栈道,休闲放松;文旅商品展销中心,可以休息放松,购买青县特色的红木小件、火锅鸡和包装精美的各类蔬菜瓜果;司马湖上可以观看表演《大运飞龙》,也可以泛舟赏景;菜博园中有各种蔬菜创意景观,也可以研学体验,大大丰富了景区的功能和看点。
青县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坐落于大运河青县段原流河驿遗址,规划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主要由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工艺体验区、中式(康养)生活体验区、特色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三大板块组成。小镇的核心板块,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工艺体验区,已建成大运河红木文化馆、沿街精品展馆、滨水古玩一条街、标准化生产车间、红木文化城以及沿河红木商业街、前店后坊体验店等10万平方米,建成区完成“九通一平”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签约入驻企业115家,入镇生产经营的3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