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穿着多右衽

2021-10-13
来源:沧州日报

微信图片_20211013143013.png

人们旧时的穿着,不如今天丰富多样。旧时普通百姓的穿着基本只有短褐、棉袄、长衫或马褂等寥寥数种。而现在,衬衣、西服、棒球衫、棉袄、背心、冲锋衣等一应俱全。在沧州博物馆民俗展厅,就陈列着长衫、马褂和旗袍等服饰,仔细观察这些衣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右衽。

衽即衣襟,指衣服胸前的部分。旧时的衣襟,在胸前交叉,所以交叉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左襟在上,向右盖住右襟,这是右衽;二是右襟在上,向左盖住左襟,这是左衽。中式衣服,绝大多数情况为右衽,只有部分少数民族和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历史时期短暂出现过左衽。此外,汉族丧葬习俗中死者之服也常用左衽。

满族入主中原后,传统的服装虽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汉中有满,满中有汉”的现象,但衣为右衽的情况没有改变。旗袍是典型的满汉融合的产物,它自民国年间盛行,流行至今并风靡世界,成为代表中国的一种文化元素。如今我们在某些充满中国风的场合可以看到,不少优雅的女性身着花色面料各式各样的旗袍,这些旗袍无一例外皆是右衽。

现在的衣服,多采用纽扣或拉锁将衣襟拢合至胸前正中,垂直向下的“对襟”形式,不再交叉。对襟衣旧时也有,但不常见。虽然多为对襟,不再像从前讲究右衽,但仔细观察现在由纽扣固定的对襟衣服,我们仍可发现,大多数的纽扣在右侧,扣眼在左侧,将扣子系上后,胸前垂直的对襟,还是左襟压右襟的。拉锁的拉头位置,中国的也多在左侧,拢合右侧,不像国外的拉头多在右侧,拢合左侧。不知这是否有中国千年来右衽传统的影响呢?

只是今天的服装,再也不像以前的右衽那样,胸前留下一个明显的“Y”字了。

马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