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之下 运河生活

2021-10-13
来源:沧州日报

镜头之下 运河生活

本报记者 尹 超

ff6fe603-95db-4d25-ab73-4324038e3ebc.jpg


b47a688b-df20-4fd2-b6ed-0b11c1ab9705.jpg

出生在运河畔,对王韬来说,儿时的玩耍,成年后的兴趣爱好,到现在的工作,都离不开运河。王韬从小就喜欢摄影,拍摄运河十余载,如今,在运河区文旅局工作的他,又能在工作中和运河亲密接触,在经年累月的沉淀中,王韬对运河的爱,从朴素到浓烈。

王韬喜欢大自然,对水、桥有莫名的亲切感,滋养沧州的大运河,在他的镜头下,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

白雪皑皑中的肃穆,瑰丽晚霞中的壮观,曾经杂草丛生的泥泞路,运河边的生活剪影……打开王韬电脑中大运河专属相册,大量照片,以时间为序,一一翻过,大运河的变化逐渐清晰。

“这是那时候的谢家坝,想像不到会这么荒凉吧?”王韬说。2006年,王韬和几位摄影圈的朋友开启了行走大运河之旅。每周六,大家约好,今儿走泊头段,坐上长途汽车到泊头,沿着运河走上二三十里;明儿去吴桥,又相约出行……每次出发,王韬都很兴奋。一年多时间,他们足迹踏遍沧州境内215公里的大运河畔。彼时的大运河,原生态的自然之美透着苍凉。“那时的谢家坝,杂草丛生,周围还有不少垃圾。谁又能想到现在都建起博物馆了?”王韬说。

除了摄影外,王韬也热衷骑行。喜欢上骑行那段时间,他有了远行的想法。2012年,他决定沿大运河骑行,从北京段骑至杭州段。那时候,北京、山东等地大运河沿岸都已经修建得十分漂亮,南方更甚,令王韬心生羡慕。出发前,他搜集掌握了大量各地运河相关史料,骑行的过程中,他感受到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他喜欢南方水与城市生活交融贯通的样子,也喜欢北方运河里芦苇丛生的广袤。十几天旅程,对王韬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你看,那时候河沿还有好多土路呢!再看看现在,都修成了柏油路,而且四季有景。”王韬指着一张2015年7月拍摄的照片说。那是他带着儿子和外甥开始的又一次沿运河骑行。

“没想到,现在运河两岸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王韬说。他想着多年前沿运河骑行时陷在泥里的场景,再看看现在的柏油路,感慨万千。“你看这张航拍,新307国道、朔黄铁路、石黄高速、京沪高速都与运河交汇。古时,运河是漕运要道,人们在运河里走,现在,我们在运河上走。”王韬说。

而今,拍摄运河、在运河两岸骑行,几乎成为王韬的生活习惯。早晨,他看着天气好,背上相机骑着自行车就走;傍晚下班,望望窗外,天气不错,赶紧去运河边儿……不仅是景色,富有生活气息的瞬间,王韬也会一一记录。深秋时节,凉风刺骨,一位蹬着三轮车的师傅却光着膀子前行。“当时印象深刻,那天很冷,这位师傅也许是刚干完活儿,看起来热气腾腾。”王韬说。

不仅随时抓拍,运河一景一物都牵动着王韬的情感。“看到有人在运河边乱扔垃圾,我也会上前制止的。”王韬说。

后来,王韬学会了使用无人机,开始了航拍大运河。前段时间,运河区文旅局策划的500米高空看运河,就是他操作无人机拍摄的。“以前自己拍摄运河,大多比较零碎。现在,在单位领导、同事的共同策划下,拍摄的运河更加系统。”王韬说,工作和兴趣相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对运河的感情,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