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病例每年都有发生

2021-12-01
来源:沧州日报

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病例每年都有发生

防“艾”意识仍需增强

本报讯(记者王汝汀)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记者昨天从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了解到,自2003年沧州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目前所有县(市、区)都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今年以来,我市新诊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男女比例为1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呈低龄化趋势。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占17%。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现象,每年都有发生。市疾控中心提醒,做好艾滋病防治依然刻不容缓。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韩芳介绍,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目前三种传播途径的病例在我市均已发现,但以性传播为主,性传播占发现病例的90%以上。如今,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命的流行病转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感染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出现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每个时期的临床表现不一样。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后2到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进入无症状期,最后进入艾滋病期: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当出现长期腹泻、体重明显下降、反复出现口腔白斑、反复出现带状疱疹、视力进行性下降等临床表现时,需警惕艾滋病病毒感染,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发生“高危”行为后,其实还有一定几率的“后悔药”可以吃。对于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健康人来说,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可以通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防止被感染,即暴露后预防(PEP)。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暴露后的72小时之内开始PEP,每提前一个小时服药都会更加有效地预防被感染。如果正确给药,PEP有较高几率让服用者防止被感染。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感染状况,并且在最近72小时内出现过“高危”行为,应当尽快到艾滋病定点医院感染科咨询是否应当使用PEP。

韩芳提醒,防治艾滋病需要做好防护,避免“高危”行为,一旦发生,要及时检测,确诊后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让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