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海水淡化不仅解决了公司的水源问题,更将不易储存的余热资源转换为淡水储存,让钢铁冶炼更加节能高效。”首钢京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日前,记者走进该公司了解到,作为国内第一家使用海水淡化技术的钢铁企业,首钢结合渤海湾水质特点以及钢铁厂有大量余热的实际情况,京唐一期项目日产5万吨海水淡化采用热法技术获评全国首批“优秀海洋工程”,为海水淡化在沿海钢铁、石化等行业大规模发展应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图为首钢京唐公司工作人员在介绍海水淡化技术。 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摄
在加工制造方面,首钢一期前两套设备整体引进法国技术,第三套设备由首钢自主设计,并且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现场加工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二期热法海水淡化日产淡水3.5万吨,为国内最大的单体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率高达98%以上。
在能源阶梯利用方面,首钢海水淡化充分利用钢铁企业低品质余能余热,并且开发了“水电共生”技术,将汽轮发电机组和海水淡化设备直接耦合,全球首次尝试并成功运用,较常规发电厂抽汽模式相比,发电和海水淡化整体热效率从30%提高到81.5%,海水淡化能耗成本降低50%。
在资源阶梯利用方面,首钢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输送至三友化工,进行化工制碱,制碱效率明显提高,不仅解决了浓盐水的排放问题,还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友好。
在系统集成方面,二期热法海水淡化装置在世界上首次配套CCPP机组,联合盐碱化工,构建了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新模式,开启了低品质能源高效利用的新格局。该技术践行了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低端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为海水淡化产业走低成本路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海水淡化是一个用能源换取资源的行业,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首钢海水淡化在设备自主制造、大型化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在“系统级”的模式创新方面,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界面技术的应用,譬如发电和热法海淡的结合,热法海淡和膜法海淡的结合,海淡和盐化工的结合等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很多低成本的首钢海水淡化模式。
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水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日趋增长的今天,内陆企业特别是像钢铁、石化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逐渐向沿海转移是大势所趋。海水淡化其实是模拟自然,取法自然,通过工业化的流程,让海水在工业装置中蒸发、冷凝,实现的水的循环。沿海企业发展海水淡化,直接用于工业生产,间接地用于民生,是一种发展趋势,海水淡化的首钢模式,就特别适合这种沿海企业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