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全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人口实行动态监测和帮扶全覆盖,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全部清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3.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_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在省内8通道城市中分别排第1、第2、第1;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深入实施,承诺全部兑现……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超过80%。
民生无小事,冷暖在人心。2021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以“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为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百姓。
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我市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脱贫攻坚奏凯歌 乡村振兴展画卷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深冬时节,沧县汪家铺乡彭店村,48岁的脱贫户滕仁刚正在温室大棚里忙活着。草莓进入采摘和销售旺季,他的草莓品质好,价格公道,还未到收获的时节,订单就已经排了队。
滕仁刚2017年因为车祸造成肢体残疾,家里失去唯一的劳动力,一家四口举步维艰,2018年他被认定为贫困户,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家庭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支持下,他建起大棚,靠种草莓成功实现脱贫,日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我市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首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不断档、力量不减弱、监测不松懈,紧盯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民生需求,持续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火墙”,全市未发生致贫返贫问题,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和住房安全大排查。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落实助学资金1.3亿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资助率达到100%;开展全覆盖住房安全排查摸底,排查新增农村危房74户,目前已全部安排危房改造,脱贫人口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持续开展健康帮扶。抓好“参保全覆盖、门诊慢性病认定、住院‘一站式’直接结算”等医疗保障帮扶政策落实,25960名符合条件的脱贫群众享受了慢性病报销待遇。同时,定期推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农村居民医保参保人员超标支出预警情况,及时安排核查核实,防止出现因病返贫。
加强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继续执行“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就业成本扣除”等政策,开展兜底保障与社会救助相结合模式,提供多元化、多形式保障。目前,我市建档立卡脱贫户中,享受低保政策兜底保障42063人,占比57.56%,边缘易致贫户享受低保政策兜底保障1999人,占比52.4%,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43万人。
……
一组组攻坚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生动画面催人奋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上,我市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紧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也越发清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克服秋季阴雨天气影响,实现粮食总产量94.97亿斤,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农业产业化率达69.8%,高于全省5.1个百分点,形成烤鸭胚产能全国第一、皮草行业交易量全国第一、红枣及干果食品交易量全国第一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达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全部清零,年集体收入5万至10万元的村2740个,10万元以上的村1933个。
现代高效农业的路越走越宽,宜居宜业的乡村里美如画卷。
全市已有162万余户农村居民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县城3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了97.8%,农村公路“翻浆路”改造已完工530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1万座,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全市申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7个,覆盖农户7.1万户,总人口达25.8万人……
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如今,走在乡村田野,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守护绿水蓝天 厚植最美“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绿地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抬头既望的蓝天白云——2021年全市优良天267天,同比增加20天,占比73.2%。
身边流淌的美丽河湖——2021年全市累计建成63个河流治理或管控工程,水环境质量创13年来最好水平。
随处可见的绿地花园——2021年新增营造林8.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新建、改建公园绿地121个。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民之所盼,政之所施。为守护这份蓝天白云、碧水绿地,回应人们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品质追求,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绿色工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沧州,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聚焦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双代”工作,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聚焦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重点河流系统治理,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聚焦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全市完成新增283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覆盖753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程。
聚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打好“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关停取水井16158眼,2021年已有11个月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第三季度升幅列全省9个超采市第二位。
……
这份提神振气的“成绩单”,见证了沧州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不断改善的坚实足迹。而在另一条战线——大力实施绿色工程上,群众一张张满足的笑脸,也验证着美丽沧州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生态承载能力持续优化。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重点抓好绿色廊道改造提升、城郊林带建设、大方大片造林、水网水系绿化、村庄绿化以及河北雄安绿博园沧州园建设等工作。2021年新增营造林8.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
城市绿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主城区主干道附近及人口密集的边角地、现有绿地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提升,全力打造让市民能够走得进、坐得下、玩得开的家门口公园绿地。2021年新建、改建公园绿地121个,中心城区完成绿化面积225260平方米。
园林绿化品质接连提升。2021年成功创建13个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1个星级公园(游园)。同时,以开展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活动为契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拆迁拆违等工作,对边角地、裸露地进行完善提升,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量,进而创建“美丽街区”15个、“精品街道”22条。
当下,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沧州大地铺展开来。绿色,正成为沧州最亮丽的底色。
民生愿景逐变现 幸福指数再攀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临近午时,新华区华油社区院内,老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前往社区食堂就餐打饭。“一份土豆炖鸡块,一份青椒炒鸡蛋,再加3个馒头两份粥。”71岁的胡玉娥打好饭菜,准备回家与老伴儿一起吃。
“自己做了半天,麻烦又吃不多少,还不如在食堂买点,省时又省力。”胡玉娥说,社区食堂提供的套餐非常实惠,低盐低糖,有荤有素,每天都不重样,很受老人们欢迎。
不想做饭可以去助老食堂就餐,无人照料就去日间照料室,遇到突发危险可以远程呼救,走丢了有智能手表帮助找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诊疗、送餐、保洁等上门服务……而今,全市245个社区全部完成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也正惠及越来越多的老人。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千万人的小事就是一件大事。一年来,我市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导向,聚焦民生“小事”,补齐民生短板,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举措、花更多气力,一件件抓落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再也不发愁孩子接送问题了,既能让老师辅导完成作业,也可以参加特色实践课程,我这心终于放下了。”提起沧州市黄河路小学推行的课后服务,市民王亚娜赞不绝口。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被称为“三点半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不少家长。2021年,我市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拓展学生课后服务形式,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多种兴趣活动,做到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受益中小学生共计54.975万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问题、作决策从百姓角度出发,创新工作、为民情怀一以贯之,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推进持续走深走实,民生的幸福底色越发清晰明朗。
坚持普及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工程。2021年,全市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498个,沧州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全力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程。2021年,新建、迁建普通高中学校6所、增加学位1.2万余个;新建改建公办园、普惠园57所。
加速推进就业职业培训工程。2021年,全市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已达到99.3%;全市开展补贴性培训75251人,完成率170%;社会性培训66634人,完成率226%。
大力增加停车资源。2021年,全市挖掘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共新增公共停车位25134个,有力改善了城市停车环境。
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2021年,我市改造完成113.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全面整治清真寺、维明路积水点,有效解决了城区多年“雨后看海”问题。
……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奔跑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沧州,也将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