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普法路 架起民心桥
——记市财政局法规科副科长吴晓林
本报记者 谢颖颖
“伯伯,这个《财政惠农手册》,您拿回去,得空看两眼,有好处!”
“我们不卖米、不卖油,只把好政策送到您手中。”
……
“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以来,他坚持走近群众,大力宣传财税法律制度和民生财政政策。每年组织更新编印《财政惠农手册》等宣传资料,与其他同事一道下乡入村赶大集,进企入园到社区,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法治大餐”。在活动现场,他细致地为群众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将粮食直补、农业保险、义务教育等与财政有关的民生政策面对面讲解,把生涩的文字转化为亲情的语言,受到群众的欢迎。他就是市财政局法规科副科长吴晓林。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各级财政收支、财税政策、财务会计、财政监督等重要职责。如何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一直是吴晓林在普法宣传工作中思索的问题。工作中,他自觉领会普法工作精神实质和工作思路,把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法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普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普法工作贯穿到财政工作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财政队伍的法治素养,推动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打铁先要自身硬”。“七五”普法工作启动初期,吴晓林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有关“七五”普法工作的文件,根据普法的主要内容,参与起草了《沧州市财政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新录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上岗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制度》《法治宣传教育目标考核制度》等,为财政干部学法用法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自责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为进一步壮大财政普法力量,吴晓林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宣讲”的原则,他牵头组建了一支财政普法常备队,通过重点培训和互助研讨,进一步增强讲授财政法规、财政政策的能力。同时,将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作为财政法规培训的重点对象,以及财政普法惠及群众的关键环节。通过对15个乡镇32个村的走访调研,了解广大群众对财政法规政策的所困所惑,组织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扶贫政策、农村综合改革以及加强乡镇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12项培训课程,提升培训质量。“七五”普法期间共组织培训乡镇财政干部484人,农村财务人员19623人,培训基层培训师资300余人次,为各县(市、区)深入广泛地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真正让财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吴晓林不断丰富法律法规宣传形式,利用机关的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门户网站、内部刊物《沧州财政》等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参加市普法办组织的“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提高财政干部的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实施定制普法,因人施教、因需施教,以精准化破解培训无的放矢问题;搭建起市、县财政干部和专家交流点评平台,收集整理财政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例开展以案说法,在模拟实践中使财政干部法治意识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明显提升;广泛发动组织全市财政系统和市直单位财务人员参加全省财政法规知识竞赛,以竞促学、以赛促练。“七五”普法以来,全市参赛人数、参赛率、竞赛成绩,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获优秀组织奖。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财务人员依法理财意识和能力普遍得到了增强。
在2016年至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评选中,吴晓林获得了“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说:“将以此次表彰为新起点,今后和同事一起,围绕宣传财政惠民政策和财政法规,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普法绩效,筑好普法路,架起民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