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科技助力车身产业加速腾飞

2022-02-25
来源:

科技助力车身产业加速腾飞

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2月23日,在河北兴林车身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正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梁春咏及其团队,就汽车车身轻量化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边发言一边记录,力图最大限度降低汽车的整车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带动整个泊头车身产业链转型升级。

这是河北兴林集团利用天津高校密集的人才优势搞研发的日常。目前,兴林集团已经形成了天津研发、泊头生产加工,继而销往全世界的运营模式。

河北兴林集团始建于1986年,总部位于泊头经济开发区。总经理葛广跃介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没有研发能力,无法真正在市场立足,更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可是当时,在泊头招聘一个大学生都困难,想要自己搞研发,谈何容易?于是,他们想到了高校密集、距离泊头较近的天津,并在天津建立了研发中心。

目前,兴林集团天津研发中心现有研发人员150人,并与河北工业大学开展长期合作,由河北工业大学提供人才和科技,公司提供项目和试验,实现了“天津研发,泊头生产”。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兴林集团也发展成为涵盖汽车模具设计制造、汽车轻量化研发、整车车身设计、样车试制、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军民融合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板块的大型民营集团企业。与一汽大众、长城汽车、雷诺、本田、沃尔沃等几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将技术、产品出口至欧洲、北美以及日本。

在科技创新对接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兴林集团一家。靠着创新驱动,泊头汽车模具产业在群体规模、集群效应和研发能力、装备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实质性跨越,已成为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年产值到50多亿元,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20%。

葛广跃说,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模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只有深植创新基因,深化转型升级,靠着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对接和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带动整个车身产业链转型升级。

链接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我市目前已有179家企业与京津102家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399项,转化成果239项,产生经济效益29.1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654人,培育本地人才1142人;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重点实验室1家;与京津共建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26项,其中京津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12项。2021年以来,邀请中科院专家团队来沧围绕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产业开展产学研对接,组织全市7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中关村论坛、天津世界智能大会等活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