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特别报道——芒种到 麦收忙

2022-06-08
来源:沧州日报

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近日,我市各地小麦陆续成熟,田野间到处流淌着丰收的喜悦。

去年,连续秋汛对小麦播种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今年春季,小麦黄苗、弱苗不少。虽然前期麦田情况不容乐观,但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种植户都没有放弃。科技壮苗、促弱转壮、一喷三防……市县农业专家送技术下乡,统筹协调,农户们也铆足了劲儿,全身心投入管理,这才有了记者所见之处,皆是丰收的美景。

他们的探索与坚守,守住了我们的粮仓,保住了我们的饭碗。麦收时节,本报推出“三夏”特别报道,带大家一起感受别样夏收风景——

万亩繁种 端稳自己饭碗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 菲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进入夏收时节的中捷产业园区,尽是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的美景。

“瞧,这麦穗多饱满。虽然去年播种难,今春黄弱苗不少,但经过精心管理,产量终于赶上来了。”行走在麦田间,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相关负责人郭楠满是欣慰,“亩均产量预计能达到230公斤,收了这批麦子,各地秋播的麦种就有保障了。”

原来,不同于普通农户种粮,这里的万亩麦田,都是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

郭楠说,几十年来,渤捷种业一直专注于旱碱地小麦良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其培育的“捷麦19”作为旱碱麦项目主要品种,在我市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年推广面积达60余万亩。

“繁1亩麦种,能播十几亩农田。如果繁种田的种植面积不能保障,下一茬秋播时农户用种紧张,不利于粮食安全的稳定。”去年连续秋汛,中捷产业园区的不少农田都涝了,坚持应播尽播,农务局紧急筛选适播地块,调配大马力机械拉着播种机在地里作业,最终播种1.04万亩小麦。

有效解决秋播问题,离不开当地对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的探索。2014年,中捷产业园区进行农用地管理机制改革,成立沧州临港中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改变一家一户碎片化种田模式,对10万余亩土地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由渤捷种业与农发公司签订种植订单,并负责提供麦种、农资。农发公司负责整理、耕地、播种、收割等管理,培育发展了10余家大型农机合作社,让机械化生产贯穿生产各环节。

“进行精细化管理,农发公司还制定了相关的作业标准流程,田间管理水平提升,繁种田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更加稳定。”郭楠说。

繁种田里麦香沁人,育种田里的好消息同样喜人。去年,渤捷种业培育的“捷麦20”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个品种秸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增产潜力更大,将会成为推动我市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员“大将”。

种植交上了满意答卷,收割也不能掉以轻心。备战“三夏”,中捷产业园区早早储备了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并分类落细应急机收工作指引和农机作业管理指南,确保麦收有机可用、有件能换、有油可加、有人可用。同时,培训机手增强节粮减损意识,规范并提高机收操作技能水平。

收获后的“捷麦19”“捷麦20”小麦将被统一运往渤捷种业的麦种加工车间,由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分别进行除杂、包衣等加工,成品率可达96%以上。

当前,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也已完成夏播种子、肥料等农资储备,小麦收割后,农发公司将根据订单接续开展夏播玉米作业。

良种新星 闪亮高产田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小麦进入成熟期,地里活计少了,不少农户都闲了下来,静等收割。但来到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可比往常还要忙碌——临近丰收,除了农技人员来测产,还有不少种植户向这位远近闻名的“高产明星”取经。

一望无际的田垄里,金黄的麦穗充盈着农户们的眼帘。看着随风起伏的麦浪,他们不由赞叹:“看,这穗儿多大,粒儿也多,一看就跟咱种的田不一样。”“蔡老师,快给俺们讲讲,为啥你这儿麦田能长得这么好?”大家七嘴八舌,争先向蔡士学提问。

“小麦丰收,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用心经营。从选种、播种到病虫害防治,如果都按照科学标准来管理,每亩地产粮千斤没问题!”蔡士学笑着介绍道,“其中,优良品种是粮食丰收的基础。”为此,他每年都要试种十几个品种,通过同样的种量、肥量管理,筛选抗逆性强、产量潜力高的新品种推广种植,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俺们今年试验种植的‘马兰一号’,这个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抗病,而且亩成穗多,千粒重高,今年经过初步测产,亩产能达到750公斤以上。” 丰收是庄稼人最幸福的时刻,每到这时,蔡士学比过年还高兴。

“嚯!750公斤,这是创了咱吴桥的新纪录了。”“蔡老师,收了麦能给俺留些种吗?”听到蔡士学的分享,农户们兴趣高涨。

“别着急,俺这儿还有一个‘老优秀’,在咱吴桥扎根10多年了,你们来看一看,更倾心谁?”随他前行,来到一片茎秆稍高的麦田。“相信不少人对‘衡4399’都不陌生,这也是俺们多轮试种后推出的好品种。它不光适应咱吴桥的土壤,而且节水、抗倒、稳产,亩产能达到700公斤。”

嘴上说着让两个品种一较高下,可在蔡士学心中,都是满满的喜爱。一个老优秀,一个新明星,不光农户们难以抉择,就连他自己都分不出高下。一边走,一边看,蔡士学还不忘分享自己的科学管理经。

“有了好品种,要想多打粮,成熟高效的种植模式也是关键。现在不少种地的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推行大田简化高产栽培技术也很重要。”蔡士学说,丰收的准备工作,从播种前就开始了。备播前,无论是人工造墒还是自然降雨,都要把地浇透。麦种发芽需要大量水分,就算来年还要浇水,都比不上底墒水好。再就是冬前注意化学除草,也比春季再除效果更好。

“春季管理,浇水时间也决定小麦生长的好赖。一水慢、二水紧,返青期后,一水在3月底浇灌就好。但是二水,一定要把握在小麦孕穗期。浇好了,能有效刺激小麦多长粒儿。一个穗如果增加2个粒儿,按每亩45万株算,亩产就能提高几十公斤。”

蔡士学讲得仔细,农户们听得更认真。“蔡老师,都是一样种地,但俺们真没做到你这个程度。没想到田里差别这么大,以后俺们多向你学习。”他们由衷感叹。

“没问题,咱农民没有别的本事,既然要种田,就要力所能及干好。以前俺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有了成熟经验,分享给大家,咱们一块儿科学管理,增产增收,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多的农户想要走上科学种田的道路,对于蔡士学来说,这个丰收季,别有意义。

机收烘干 颗粒快归仓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古人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可来到东光县连镇镇西张辛村,麦田边却少见人影。偶尔有几个村民经过,望着金灿灿的麦地感叹:“你看,现在这机械化管理的麦田多齐整,这地交给‘田保姆’管,不光麦子长得好,还省事儿,比咱自己种可强多了。”

西张辛村种田的变化,得益于东光澳牧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入驻。近两年,依托庞大的现代农机作业团队,澳牧公司在保障自家土地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面向周边村庄提供土地托管业务,让东光县5万余亩土地有了“田保姆”的照顾。

“我们的托管业务涉及9个乡镇,其中,除4万多亩是单环节或多环节托管,还有1万多亩土地是全产业链托管。”澳牧公司负责人贾福顺说,西张辛村就是最早加入到全产业链托管的村庄之一。“我们有涵盖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的机械,由公司来统一管理这些田地,负责从种植到变现的全过程,本质是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通过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澳牧公司还在西张辛村试行了东光县2022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借助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实现农业节本、绿色、高效、智能发展。

“以这一季小麦生产为例,全程机械化作业在耕整地环节就开始了。去年,大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旋耕机等,轻松完成土地耕整作业。随后,使用小麦施肥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小麦施肥、精量播种作业,提高肥料施用的准确性和利用率。”贾福顺说,机械化的优势在去年连续秋汛后愈发凸显。“由于我们先前进行了整地基础设施改造,田间排涝顺畅,所以能实现应播尽播。”为农机装上北斗导航系统,有了“智慧大脑”,不光作业轨迹精确,播种量也更加精准。几台机器由同一个平台管理,还避免了漏播或重复播种的情况。

灌溉、植保等机械化作业,也在今春小麦管理中大显身手。“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大提升。在麦田生长需求的关键期,通过飞防营养剂,及时跟进肥水管理,促弱转壮效果显著。再就是小麦生长中后期,一喷三防是重中之重,借助植保机械高效施药作业,不光能帮助小麦免受病虫害侵袭,还能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

眼下,麦收的脚步越来越近,到了联合收割机登场的时候了。去年,这些机器就“战绩”赫赫。一台收割机一天便可收获150余亩小麦,采用集团化作业模式,6台机器一天能收割千余亩土地。

这段时间,他们已完成了机器的检修工作,就等着麦田吹响收割的号角了。公司引进的都是纵轴流收割机,以高效、清洁、损失粮食少著称。他们还在收割机的粮仓上安装了监测系统,粮食储量达到警示线后,机器会自动报警提示。

除了高效农机优势,配套的烘干设施也让“颗粒归仓”不再是梦。“收获的小麦可以用澳牧农业的烘干塔进行烘干,不受天气因素影响,保障夏粮丰收,做到颗粒归仓。”

收割小麦,蓄势待发。播种玉米,澳牧公司也备好了种肥和农机具。“到时候前面收小麦,后面播玉米,播好了就立马打开设施灌溉,全程机械化操作,抢收抢种哪一项都不耽误。”“田保姆”澳牧马上要开启为期半个月的忙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