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大毛山正冠岭长城。
这里110余公里的长城线上敌台密布、关隘机要,建筑形式多样且独特,保存状况尚好,被誉为“长城博物馆”和“明代长城活化石”。
近些年,经过更加细致地勘探,人们发现,海港区长城在地图上清晰地呈现出一道“几”字形,越过了黄沙和山林的万里长城正是在这里拐弯,奔向茫茫沧海。
崭新春光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步伐已在这片崇山峻岭间加速。当一切如规划而至,家乡将迎来怎样的春天?长城脚下每一朵争相绽放的山花,都在与人们一起翘首以盼。
海港区境内除了零星分布的北齐长城,主要段落为明代蓟镇长城。这里的长城东起驻操营镇九门口村南山号台,西到石门寨镇孤石峪村西东峪16号敌台,共有敌台291个,大小关口24座,城堡14座,月城5座。其中大关口有黄土岭、大毛山、城子峪、义院口等,小关口有夕阳口、大青山口、水门寺、板厂峪等。
67岁的许国华是景区创建人,也是长城保护员,之所以投资把小村庄打造成景区,老许希望能带家乡致富,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守护好长城。
如今,板厂峪的长城砖窑群遗址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2002年,这里还是一片常欠收的玉米地,一位村民在荆棘中意外发现洞口后,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一座座砖窑遗址重见天日,立即轰动了中外考古界。
现在,板厂峪附近累计探明明长城砖窑217座,还有多座灰窑、瓦窑、铁窑、采石场和军火库、城堡等遗址。如此规模,让我们得以知晓,400多年前的板厂峪,是一个鼎盛时屯兵一万五千人,能大规模生产长城建筑材料的军事重区。
长城砖的历史之谜,就这样在一个小山坳里被悄悄叩响,轰然洞开。然而,曾让世界瞩目的考古发现,只是板厂峪长城意义丰富的遗存之一。
其实,每一位走在海港区长城线上的保护员,都能向你讲述,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独一无二”。
此间长城的遗存,至今还在人们的发掘保护中渐次揭开面纱,带来一次又一次叹为观止。
梨树最密的山脚下,长城高墙上一个洞开的大门将两边风景贯通。蔡文龙打小谙熟从此处攀上长城的小径,如今,他已明了这个长城沿线罕见的旱门,几百年前曾作为军队过关的出入口。
峭壁上攀附的长城垛墙,在阳光下泛着青色光亮,似蛟龙竖甲,仔细看,“甲片”边缘竟有一道折线形的金黄色镶边。
这次发现带来了巨大惊喜。“大伙儿都猜,这是为了加固,还是装饰?我就生在长城下,可它还有那么多东西是咱没见识到的。”蔡文龙说。
这一段长城沿线,更是陆续发掘出数量众多的建筑纪事碑、文字摩崖和砖石雕刻,详细地记录了建造敌台和城墙的各种信息和敌台的结构、名称。碑刻《边粮碑记》中有禁止边粮浮收的严格规定,傍水崖古战场碑刻中记载了隆庆元年激烈的长城战事,还有诸多券门、射孔上雕刻的造型纹饰,都有向往和平的寓意,是宝贵的史料和文化艺术遗产。
目前,已探明的海港区长城建筑结构非常齐全,夯土、毛石、砖包等多种边墙都有体现,明代各时期的镇城、堡城等防御体系,烽火、燧台等警报系统,以及驿传交通和军需屯田系统均有遗存。
“这里建筑多样、保存较好的原因主要是位置重要,在明代是保卫京师的要冲,修筑质量高。附近村民多是守军后裔,对长城感情深。”海港区文保所所长张超说,“拥有这样的长城资源,太值得珍惜,跟随前辈的脚步,我们保护和探究的路也会一直走下去。”
2003年,这一段长城的行政划分还属于在全国第一个成立长城保护员队伍的抚宁县,很多村民也从此“转正”,当上了保护员。4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颁奖的孙振元和张鹤珊,都来自今天的海港区长城巡护线。
如今,张鹤珊已是公认的长城“土专家”,他腾出自家房子做保护站,依旧每日巡查。
董家口村长城保护员孙振元已去世多年,他的侄子孙志伟接过了担子。巡护时,孙志伟经常在正冠岭长城上停留片刻,那是叔侄俩都喜欢眺望的地方,“如果我叔还在,也能看见咱村一年年的变化。”。
在“长城热”引来了更多关注后,这里的长城保护、修复工作也在逐步迈进。
2014年和2017年,板厂峪长城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除险加固,先后修复了159号至160号敌楼、163号至166号敌楼,以及1450米长城线。
后来,经过考证,许大成正是在1568年带二子从义乌来驻守的军人。许国华和板厂峪的许氏乡亲,找到了自己的先祖,他们因长城而来,也因长城找到了根脉。
老许的坚定,也许正有着与先辈一样的风采。从百年前戍边的将士,到如今投身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的人们,那绵延不改的,是同样融于血脉的家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