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古诗 着汉服 品雅韵
尽享文化之美
——上海路小学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子心里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活动室变身传统文化教育馆
“五月五,是端午,背着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今年端午节期间,沧州市上海路小学的孩子们身着汉服、腰佩香囊,吟唱端午童谣,玩投壶、套圈等传统游戏,用五彩丝线缝制个性香囊,尽情感受传统民俗,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自建校以来,上海路小学从校园环境、日常教学、德育活动等多方面精心设计、巧妙引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入孩子们心里,不断培树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化自信。
走进上海路小学教学楼一楼的多功能活动室,陈列其中的各色手工作品首先映入眼帘,有展现24节气习俗的剪纸作品,有俏皮可爱的虎头帽、色彩鲜艳的马勺脸谱,还有绘制着绿柳、飞燕或点点梅花的油纸伞……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作品,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了传承的火花。
不仅如此,活动室中还暗藏“玄机”。随着西、南、北三面墙上的幕布缓缓降下,活动室摇身一变,成了传统文化教育馆。从大运河沧州段、镇海吼、武术之乡等家乡文化,到中国地标建筑、传统医药、四大发明,再到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节令美食,幕布上展示的全部都是传统文化内容。置身其间,学生们不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心中还萦绕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品读古诗文 声声诵雅韵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清晨,朗朗读诗声回荡在上海路小学校园中。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晨读时段,上海路小学的古诗文诵读便开始了。诵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班由“小老师”领读,有的班集体诵读,还有的班开展竞赛式阅读。孩子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好熏陶。充实精彩的一天由此拉开序幕。
在老师们的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还通过诗配乐,把古诗文唱出来;通过演绎,身临其境去体会古人作诗时的丰富情感。
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的诵读成果,激发诵读热情,学校利用班级结对的形式,从每班抽取25名诵读优秀的孩子到结对的班级进行检查,每个孩子负责2至3名同学。这不仅激发了诵读优秀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也鼓舞着其他孩子,形成了积极竞争、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
除了在学校每日晨诵,回到家中,孩子们每天也会利用10分钟时间,采用抽签赛、接龙赛等方式,和爸爸妈妈一起诵读,从经典诗文中领略音韵之美、文字之美、思想之美。
看到桃花盛开,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见到垂柳依依,想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登上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然而然浮现于脑海。很多诵读过的诗句,时常会出现在孩子们的日常习作中。
持之以恒的古诗文诵读,似一股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在孩子们心间,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对美的体悟和享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操的陶冶。
“汉服周”习礼仪 做儒雅美少年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男孩儿身着直裾,儒雅大方;女孩儿头戴步摇,裙裾飘飘;二人相见,男孩儿拱手作揖,女孩儿万福回礼。
眼前这番情景,若不是身处校园,你一定会以为自己穿越了。
在上海路小学,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师生们都会穿上自己最爱的汉服,习古典礼仪、奏丝弦雅乐、学传统技艺,度过一个难忘的“汉服周”。
去年中秋佳节,上海路小学还携手沧州文庙管理中心和沧州汉服协会,在沧州市文庙共同举办了以“回归传统· 团圆和谐”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文化活动。
学生们身穿汉服,游览文庙,感受故乡情怀,共诵中秋古诗;亲手制作月饼,并在上面印制古色古香的清风楼、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气势雄浑的铁狮子等图案,寄托浓浓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