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中药材 结出致富果
——退役军人王洪志扎根田间当好药材种植“领头羊”
本报记者 齐超男
7月25日,在盐山县韩集镇周窑村的地头上,福永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志的手机响个不停。“每年10月,杭白菊进入采摘期。此前几个月的时间,有不少的药商提前预订。”撂下手机,王洪志一边查看长势,一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种植的杭白菊品质极佳,从而赢得了全国各地不少药商的青睐。
早在1992年,王洪志退伍回乡创业。这些年,他干过五金,做过餐饮,虽然攒下了一些积蓄,但总感觉做这些生意都不是自己的初心。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徽亳州的一名战友与他谈论起中药材种植的事。这不仅让他看到了商机,也找准了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定位。
“当时,国家鼓励培育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设。我也想顺势而为,在土里刨金,进而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王洪志说,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中草药种植源远流长。有了明确的方向后,他多次到亳州等地考察学习,最终下定决心种植中草药。
然而,王洪志的创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经过精心管护的杭白菊长势喜人,可眼看到了丰收之际,连续多天的降雨却打破了这美好的局面。“由于缺少烘干设备,采摘下来的杭白菊来不及烘干,每亩地损失至少500公斤。”王洪志说,面对当时的情景,他的爱人一边埋怨,一边冒雨帮着采摘,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他的心里依然酸楚。
可即使困难再多,王洪志总是憋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用他的话说:“认准一件事就努力干下去,有什么困难都要往前冲。”
吃一堑,长一智。王洪志第一时间购买了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达到20吨。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被王洪志一一克服。这几年,企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种植品种拓展到白芍、白芷、牡丹、瓜蒌等7个品种,并实现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种植,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100亩扩展到260亩。
不论企业发展如何艰难,王洪志始终以一名合格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年,到他的企业务工的村民最多时达到近300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村民刘洪义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每年从3月开始,能忙碌七八个月,守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5月,周窑村格外热闹,王洪志种植的芍药花开似海,吸引众多爱花者前来赏景留念,这也让爱折腾的王洪志看到了新市场。“在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既要坚持种植优质中药材,做好做大健康产业,又要努力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说起未来的打算,王洪志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