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
以爱之名 共赴创城之约
本报记者 赵玉洁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8月5日上午,在新华区南门里社区的爱心课堂上,沧州市路华小学的语文老师孔令华正带领孩子们阅读《高贵的施舍》一文。
从7月4日开始,由“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组织的暑期爱心课堂就正式开课了。由一些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义务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教授才艺、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来自市区的30多名贫困学子、残疾人子女和志愿者子女,在这里开启了充实快乐的假期生活。
从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到志愿服务、助力创城,成立近5年来,“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队长刘军带领800余名队员,投身公益,用鲜艳的“志愿红”为狮城铺就温暖底色。
爱心课堂送休学女童返校园
今年9岁的马悦,因病休学已将近两年。幸运的是,在爱心课堂志愿者的帮助下,今年9月1日开学,她终于能够重返校园了。
2021年6月,刘军从报纸上看到《7岁女童需肝移植 手术费愁坏家人》的报道,得知就读于育红小学二年级的马悦,需要做肝移植手术,但父母都是残疾人,没有工作能力,无力支付大额手术费用。刘军和队员们不仅为马悦捐助了部分手术费,还为她购买了抗排异药物。
在与家人沟通时,马悦父亲道出了担忧:“孩子刚上二年级,就时常呕吐不舒服,从看病到确诊一直没怎么上课,功课落下不少。”“正好,我们有个爱心课堂,等孩子身体好些,可以让她来。”刘军当即提议。
马悦来到爱心课堂以后,不仅有大学生志愿者每周为她补习功课,暑假期间,新华区退休教师王宝英还坚持每天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王老师发现,马悦由于长时间辍学在家,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王老师从点滴细节入手,及时纠正,耐心监督。如今,马悦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
不仅如此,在才艺课上,马悦练口才、学绘画、弹奏尤克里里,兴趣十足,性格也愈加开朗。
暖心陪伴残障人士购物
2021年12月4日,沧州意明东体商厦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行走缓慢、胆怯、害羞,虽然年龄大多在16周岁以上,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才能选购商品。
这些残障学生来自沧州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时很少与外人接触,有些人甚至没有去过商场。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在“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的支持下,服务中心特意安排了这堂社会实践课。
当天早上,志愿者们早早来到服务中心,与这些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把想要购买的物品画在心愿卡上。
来到商场后,每两名志愿者陪同一名学生,按照心愿卡的内容到相应柜组进行选购。他们不仅引导学生辨认商品分区、挑选想要的东西,而且不断鼓励这些孩子主动与服务员进行交流、自主选择心仪的商品,并独立完成购物结算。
自闭症患者小山(化名)进入超市后,在水果区徘徊了很久。在志愿者小王的帮助下,他挑选了桔子、香蕉等几种爱吃的水果。从超市出来,小山主动从袋子里拿出几个橘子剥开皮递给小王,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让小王既惊喜又感动。
母子街头执勤偶遇为创城
母亲是“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儿子是一名交通警察,母子俩邂逅于同一个路口,共同执勤,助力文明交通。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至今回想起来,沧州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二大队重车中队交警刘磊依然很开心。
5月24日上午7时,刘磊的母亲刘玉芝身着志愿者服装,来到市区建设北大道与维明路路口执勤点,参与到交通秩序维护中。不一会,刘磊与同事准时出现在执勤路口,他惊讶地发现,母亲正身着红马甲,手执小黄旗,站在执勤地点向他挥手。能够和母亲在同一个路口执勤,刘磊既意外又高兴。他对母亲进行了执勤“培训”,随后母子二人一同站在斑马线旁,对行人不走人行道、非机动车停车越线、闯红灯,骑电动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文明劝导。
像这样的故事,在“花好月圆志愿服务队”里还有很多。
大到路口执勤、宣传普及,小到摆放自行车、捡拾垃圾、维持秩序,都少不了服务队志愿者忘我工作的身影。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创城积极贡献着一己之力。
“我们为生活在这个城市而自豪,创城路上,人人有责。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文明。”刘军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