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沧州实践|沧州:打造大运河壮美新盛景

2022-09-01
来源:沧州日报

打造大运河壮美新盛景

——我市聚力推动实现“五个更大成效”综述之五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4fc6eddf-587a-4c2c-ae99-2084f9e59b8b.jpg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变得越来越美。 李晓阳 摄

省委书记倪岳峰在沧州调研时提出,沧州要在沿海经济发展、开发区提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安全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其中,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要坚持保护传承利用,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近年来,这句描写沧州大运河的古诗,一直在沧州人中口口相传,表达了人们对大运河复航的殷切期盼。

今天,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现。泛舟运河之上,不仅可以欣赏旖旎风光,还能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将运河美景尽收眼底。

“舟行沧州披长卷,桨开运河入画来”。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216公里,纵贯8个县(市、区),保持了漕运时期河道规模与形态,体现了运河最原始的风貌景致,是保存最好、最具北方特色的运河段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来沧调研要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彰显特色风貌、深挖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就在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之际,运河两岸不断刷新颜值,焕发勃勃生机。古朴的沧曲书舍清幽雅静、青砖黛瓦;古香古色的南川楼、朗吟楼,复建一新、巍然矗立;改造提升的运河公园,水景相依、美若画卷;占地4000亩的园博园,建筑拔地而起,环境日新月异……如今,漫步大运河中心城区段,一步一景醉游人。

彰显特色风貌 做好保护文章

从曹操为征伐乌桓,命董昭开凿平虏渠算起,大运河已在沧州大地流淌1800多年。千年运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谱写着生命之源的赞歌,虽历经代代传承,但始终历久弥新,早已成为730万沧州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近年来,我市聚焦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紧密对标国家、省上位规划,对全域216公里大运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完成《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的优化提升,编制《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形成沧州大运河“1+6+1+1”规划体系。

围绕打造城市精彩中轴线,我市精心编制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南川楼片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31公里大运河生态修复与旅游通航等片区规划和项目设计。走好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旅游通航、新兴业态培育等实际工作成效,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

东光县东光镇油坊口村依傍京杭大运河,是一个只有67户人家的小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庄。但如今,村里一口600多年的古井,在干涸40年后重新涌出了清水。现在,附近村民和城里的骑行爱好者,周末或节假日经常到油坊口村,赏大运河,品古井水,一些游客还专程来体验一把手摇辘轳、木桶打水的田园乐趣。

强化生态修复,我市对核心监控区实施最严格的空间管控。今年以来,共清理各类垃圾59.9万立方米,完成103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改建新建户厕4.1万座,“散乱污”企业和沿线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动态清零;引水3亿立方米,实现了全线通水;累计补植补绿3150亩,绿化道路183公里,核心监控区绿化总面积达35万亩。

加强遗产保护,我市对沿线176处文化遗产和375个非遗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分级建立保护名录,划定保护区划,建立文化遗产巡查监管机制。对泊头胜利桥沉船、泊头冯家口宋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青县马厂炮台、泊头清真寺等文物的保护修缮。

深挖文化内涵 做好传承文章

河北吴桥石影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方士英,最近一直在忙着创作新作品。今年她首次以石影雕形式记述大运河两岸古建桥梁、文化艺术、风光地貌和百姓生活景象。而在河间市西九吉乡,年过花甲的张书英这个暑假过得十分忙碌,从2018年起,她就利用节假日,免费教授学生学习西河大鼓,目前已有近百个孩子得到她的指导。

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如何更好传承至关重要。我市坚持用人才培养奠定运河文化根基,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人的传承评估,建立市、县两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完成了1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认定65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推动吴桥杂技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让吴桥杂技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利用已建成的非遗传习所、个人工作室,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加强杂技、武术等非遗人才培养。

在沧州诸多文化遗产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谢家坝,清朝末年,由连镇乡绅谢家组织人力,创造性地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成“糯米灰浆”修建而成。至今这座大坝仍横卧在运河东岸,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但坚固依旧。

我市利用遗产展示体现运河文化魅力,东光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捷地分洪设施水工遗产核心展示园建成开放,展示古人卓越的水工智慧;南川楼、朗吟楼风貌复现,再现沧州历史名楼风采;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主体封顶,将成为大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用文艺创作重塑运河文化精神,我市组织“大运·长歌”长幅画卷和“大运河·故乡情”主题歌曲创作,编撰出版《大运河文萃》《御河》《历代沧州文选萃》等系列丛书,推出品牌杂技剧《大运河记忆》《一船明月过沧州》等剧目,并申报第十四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同时,依托主题活动聚合运河文化平台,举行以“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为主题的“中国旅游日”活动,成功举办2022年沧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沧州市非遗购物节,传承大运河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大运河贯通南北,孕育了武术、杂技、诗经、水利、漕运等多种文化形态。举办展览、开设主题课程、整理档案资料、成立相关文化研究院……我市大运河沿线县(市、区)还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大运河文化,充分展示独特魅力,让这座文化宝库源远流长。

创新发展思路 做好利用文章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日前,在“杂技之乡”吴桥县大运河畔,杂技大世界景区“彭家班”的演员们唱着锣歌通过网络直播表演杂技。

今年以来,吴桥县完成了景观片和5A级景区申报初稿,规划了3.1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并着手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中国杂技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公园——吴桥·环球杂技城、红牡丹非遗文化研学基地、海洋·极地世界等多个相关项目均加快建设。

这是我市做好大运河利用文章的生动一幕。今年,我市着力推进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沿线15个重点旅游景区的改造提升,全力加快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申建,并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创建,谋划精品旅游线路,青县张广王村、沧县兴济镇入选河北省乡村旅游样板村,沧县南堤村入选河北省重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运河古郡·匠心传承之旅”“文武沧州·杂技醉心之旅”“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3条非遗旅游精品线。

我市还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资金平衡的原则,积极采取多元化主体投资的方式,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全市谋划推进18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25亿元。

走进园博园项目建设现场,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古香古色,各类植被绿意盎然,中心湖区水面波光粼粼,整个园区气势恢宏、精巧灵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大运河非遗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活化文化的传承地、时代风采的展示地,上演“大运河上永不落幕的园博会”,形成大运河畔“南扬州、北沧州”格局。

“目前,园博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沧州大化工业遗产提升改造等项目主体已完工,中心城区13.7公里实现旅游通航。”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强说,下一步,他们将加快推进吴桥中国杂技博物馆、杂技山水田园综合体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竣工。

水波为曲、桨帆为歌,景色壮美、繁华再现,悠悠大运河,在狮城大地奔流不息,镌刻着历史印记,澎湃着发展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