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路的烟火气
白世国
到一座城市,总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才算圆满。譬如去南京要去夫子庙,去济南要去芙蓉街,去天津要去西北角。到沧州市,那就来新华区的民族路逛逛吧,不仅有美食,还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民族路,早点铺开始忙碌,蒸包子、磨豆浆、炸油条、熬豆腐脑儿、打烧饼、炖羊汤……街上香气氤氲。马家老豆腐、津味早点、张记馄饨丸子、老味油条、戴家包子、肖家烩饼……众多早餐总有一款适合您。
街上的牛肉店、羊肉店有40多家。摊贩们在晨光中忙着剔骨,迎接顾客的到来。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新鲜水灵的瓜果蔬菜摆放在街边,让人心里既亮堂又温暖。这也为其他食摊提供了新鲜、优质的食材。
民族路有金汤瓶糕点、闰月斋酱牛肉、刘老头元宵、杨记锅贴、刘记小鱼辣酱、尹记老味茶汤、大翠姐烧鸡等特色美食数十种。金汤瓶糕点铺已传承了三代人,老手艺做传统糕点,绿豆糕、白皮点心、糖麻叶、槽子糕等几十种老味糕点,对中年人来说是童年的味道,对远在四方的游子来说是家乡的味道。以卖酱牛肉成名的商家有聚恩斋、大肚子酱货、白二林、伊兰轩等10多家店铺,各有特色。推车卖酱牛肉的杨二姐名气也不小。杨二姐还卖酱牛肚、羊头脸儿、牛蹄筋儿。她的酱牛肉老汤入味,炖得烂乎,老年人吃着也特别好。牛蹄筋吃起来咯吱咯吱的,有滋味有嚼头。杨二姐在附近巷子住,炖肉时半条巷子都能闻到诱人的香气。
民族路上看似不起眼的商摊或许已声名远扬。王家酥糖、傻二烧鸡、刘记煎饼、赵家粽子……回头客多。民族路两端各有一位推三轮车卖酥糖的小贩,经营的都是“王家酥糖”。王家酥糖入口即化,酥甜可口。酥糖作坊在北大寺西面的巷子里,有百余年的传承。在老沧州人心里,王家酥糖是逢年过节的必备礼品。
夜幕降临,灯光闪烁,民族路上人影幢幢,烧烤店、涮锅店、老菜馆、饺子馆人气飙升。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招牌菜,饭菜的味道让食客真切体验到人间烟火的本色。屋里坐不开,大家把桌椅搬到街边,边吃边聊,吃得头上热汗涔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从早到晚,民族路上总是熙熙攘攘的景象。老李糖炒栗子、吴二白烧鸡、马姐窝头、老五姨凉皮,还有豆子烧烤、小二火锅、南湖胖子烧烤、小超炸串,诸多名号透着家常味道,亲切得像到了家,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让人沉醉。民族路最动人之处大概就在于此,永远是一片世俗的喧闹祥和,永远是最生动惬意的生活味道。
为何那么多特色美食扎堆民族路?数百年来,此地百姓大多从事饮食生意,经历了岁月的浸润成就了自家独特的饮食配方。京东肉饼、富泰茶庄、老万家糕点铺、德茂魁香油坊等诸多商家,都能说上一大段家族传承的故事,民族路上的特色美食藏龙卧虎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族路北侧有吉祥、万顺、庆余等20多条老胡同,有几百户人家。每一条胡同都是时光沧桑的见证者,承载着数代街坊邻居的故事与情怀,是珍贵的沧州老城记忆。被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召见的塾师万少增;以六合拳法扬名江湖,创“镖不喊沧”江湖规矩的李冠铭;以精湛的武技打败多国拳师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都是从深巷中走出的。丰厚的地域文化滋养了独具魅力的民族路。
哪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街坊邻居都去探望,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捧个人场也是情分。有个残疾老人常在街边静坐,从不伸手向人讨要,但大家都接济他。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是传承了数百年的美德。
老街南面有个健身广场,年轻人带着孩子来锻炼身体,荡秋千,玩游戏,跑来跑去,欢声笑语。老人们则三五成群相谈甚欢。平淡的时光里透着从容、安详。正应了民族路东头石牌坊上题字意境——国泰民安。
从民族路西端沿解放东路向西行约千米就到了运河边,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沧曲书舍矗立河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运河里游船往来。百狮园内游客如织,人声鼎沸。借助运河文旅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民族路必将成为沧州美食与旅游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