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巷里 那些让人着迷的故事

2022-09-30
来源:沧州日报

运河古巷里

那些让人着迷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王少华

8746c7bd-6496-43fc-a67c-cbb6100789b1.jpg

张英林讲述建华街上的故事

95614d30-5798-4819-8feb-91f6cc31bf4a.jpg

老船工王更新住在王家大院

自6月17日本报《发现·运河》栏目关注运河古巷建华街以来,先后发现并推出了百年老屋张家院、津南中心县委所在地沈宅、发现沈士敏手稿等报道,建华街这条运河古巷因此受到读者的关注。

建华街上还有哪些老宅?围绕它们,还有什么故事?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张家院·方家花园

我们的寻访,以张家院为坐标。

在建华街上,一提百年老屋张家院,几乎无人不晓。这座古香古色、保持着原有风貌的百年运河建筑,保存完好。走进其中,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草一木,还有那些独具特色的老牌楼、老家具、老物件,让人恍若穿行在百年时空中,一幅运河人家的世纪生活画卷,就这样铺展在面前。

张家院的主人张英林,72岁,对老街上的一切记忆犹新。他说,张家院向南不远处的那栋楼房,原先是张仙阁;张家院对面,就是方家花园。

对张仙阁,建华街上的老住户们还稍有印象,方家花园的名字,却已鲜有人知。饶是张英林记忆力超群,也说不清方家花园建于何时,主人是谁,有何故事和渊源。

历史上是否有记载?

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得知记者在寻访中找到方家花园所在地,非常高兴,立即帮忙查找民国《沧县志》,发现了3处关于“方家花园”的记载。一处写到:“严崇坊在城外北街……极北抵北堡子,折回而南为银子洼,稍南为盐场,再南从街一道,甚长,随地异名曰麻姑寺,曰神门口,曰方家花园,曰火神庙。”原来建华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严崇坊的一部分,沧州运河边明清时代的商旅繁盛之地。

另一处写到:“课绿山庄在城西北,邑人方配堃之精舍也,俗称方家花园。今已三易其主,无复当年之雅致矣。”第三处是方家花园主人的简介:“方配堃字厚庵,文痒生,善书画,喜交游,以诗酒自娱,辟园林数亩,号课绿山庄。花木成蹊,皆手植,旷达胸怀,近今未易观也。今人所称方家花园即此。”

原来,方家花园的主人,还是个神仙一样的人物。遥想当年,在商旅繁盛的运河岸边,方配堃辟出这么一片世外桃源,与绿水作伴,以草木为友,与朋友诗酒书画,堪称一幅风情缱绻的运河画卷。

张家绳铺·宏仁医院

从张家院向北走上二三十米,街西一片普通民房,据介绍是老船厂的宿舍。不起眼的房子,张英林却连说有故事。

“最早这里是我姥姥家的绳铺,铺名‘吉顺成绳铺’,大家也都叫张家绳铺。那是一栋宽敞明亮、中西合璧的建筑,在运河边很有名。紧挨张家绳铺,就是我姥姥家。运河跑船需要绳子,纤夫拉纤更需要绳子。张家绳铺做绳、卖绳,绳子粗粗细细,种类很多。”

张英林的母亲是张家绳铺的女儿。但她还没出阁时,绳铺就关张了,取而代之的是宏仁医院。这是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骨科尤其有名。因位于运河畔,来求医的患者很多。那时,张家女儿在医院做司药,她和医院护士文华相识相知,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文华比她年长,本来是运河畔大户人家的太太,因家庭变故,不得不出来谋生。

这样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46年。那时,文华不知什么原因离开了医院。张家女儿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于是辞了职,披上嫁衣,成了张家院的新娘。宏仁医院一下子少了两个顶梁柱,无法继续开下去,只有迁走。

时光倏忽就是20年。一天,张英林母亲去运河畔挑水,走在青石板上,忽然看见一个身影似曾相识,细看,竟是曾经的闺蜜文华!攀谈之下得知,文华的丈夫沈士敏是早期共产党员,1932年就投身了革命。1946年,她被丈夫秘密接去了冀中解放区。“文革”中,沈士敏被迫害致死,文华下放回沧。分手时还是妙龄女子,再相见已鬓染秋霜,两个女人不胜感慨!

更巧合的是,张英林的父亲与沈士敏还是邻居、同窗、好友。文华回沧后,房屋破败,生活窘迫。关键时刻,张母雪中送炭,打发张英林送去一车煤、一袋面,给了患难中的文华温存与照拂。后来,沈士敏平反后,文华返回河南。但这份凉薄人世的难得真情,却永远留在了大运河畔。

船厂·船工·纤夫

医院迁走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因紧靠运河,这里成了船厂。张英林小时候常到这里玩儿,看船工们打着赤膊,烈日下抬运木料,修船造船。

正想问船厂的事,巷子里蹒跚走来一位老人。经常来此寻访的摄影师陈立新马上招呼:“王老爷子,正盼您老,您老就来了!快讲讲船厂的故事!”

老人叫王更新,80岁,就住在建华街上。说起船厂,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我从小住在这条巷子里,祖上是赫赫有名的运河王家,这一大片房子,过去都是王家大院。我是王家偏枝,家里穷,十几岁就在河上讨生活,当过船工,也拉过纤,过的是风浪里的苦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1956年成立了航运社,就在这里,建起了船厂。我在这当了6年船工。后来这里划归天津航运局,我到了天津干装卸。”

王更新口中的航运社,全名叫沧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有40多只船,200多人。那时,他们在船上过日子,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船上运的是沿岸各地的各色货物:连镇的西瓜、临清的杂货、沧州的面粉、天津的百货……顺风时,船上饱涨了帆,木帆船驶得很快。不过他们不叫“帆”,而叫“蓬”。这是船业的行话,也是规矩。如果遇到顶风,就要拉纤。拉纤的苦,隔了半个多世纪了,老人至今还记得。后来运河里出现了小火轮,可以一次拖拽多只逆行的艚船。他拉纤的次数从此才大大减少了。

船厂开始主要是修船。那时,河里南来北往的舟楫很多,需要维修的也多。不出船的日子,王更新就在厂里修船。后来,船厂开始造船。所造船只,船头都刻有“沧州船运”几个字。

“后来运河干了,航运断了,船工和纤夫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老人说。

令人欣喜的是,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多少年没看见船的老人,踟蹰着走到运河边,久久地注视着河面,目光深邃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