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沿线370余项非遗项目亮点纷呈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沧县舞狮表演
蹬大缸、顶水壶、舞狮子……清晨,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何书胜的杂技小院里,师徒操练日复一日。
作为杂技世家第六代传承人,何书胜把祖辈留下来的民间杂技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几十年如一日,和子女及徒弟们坚守在小院,为慕名而来的观众展现精彩的杂技艺术。
吴桥杂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其孕育与发展离不开大运河。杂技艺人们就是通过运河走南闯北、历经风雨,才有了今天吴桥杂技的繁荣与发展。
当年沧州运河千帆林立,更有着“镖不喊沧”的非凡气势。六合拳、燕青拳、劈挂拳……一代代传承,让沧州“武术之乡”的美誉传遍全国。
传统技艺让地大物博的沧州充满智慧和魅力。泊头传统手工铸造的铁狮子摆件成为最具沧州特色的工艺礼品;吴桥线装书、御河老酒、泊头火柴,将沧州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沧州冬菜、吴桥宫面、东光烧鸡、南皮小米面窝头,让沧州人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
说唱艺术也在运河的千年流淌中历久弥新,沧州木板大鼓、青县哈哈腔等非遗项目便是经典。“说唱艺术在大运河沿线发展传延,在苏州叫苏州评弹,到了北京叫京韵大鼓,再到沧州又叫木板大鼓。”一位非遗文化研究学者说,中国传统戏曲的流传同样如此。
沧县舞狮、沧州落子,几乎家喻户晓,推灯、黑旗高跷等舞蹈在民间兴盛;运河船工号子的吼声依然回荡在耳边,盘古祭祀、吹歌等传统音乐,唤醒人们对古老运河的记忆……别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让沧州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另外,吴桥石影雕、新华区刺绣、南皮王厂錾铜浮雕、杂技口艺、青县盘古庙会等,涉及传统美术、医药、民间文学、民俗等,都是沧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流经沧州216公里,滋润了一方百姓,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技艺、曲艺、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我市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除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外,还包括传统技艺、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美术、民间文学、民俗等。截至目前,运河沿岸非遗代表性项目达370余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59项、市级190项、县级118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运河而传承发展,又装点着古老的运河,让运河文化、沧州文化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