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商务局: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全省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要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加富有活力的营商环境。市商务局积极做好商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发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外商投诉流程和解决办法,浓厚依法办事氛围,对省级以上开发区严格考核问效,以实际行动助力沧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市1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项目12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全部实现“九通一平”,任丘等12家开发区达到“新九通一平”。今年,将积极推进开发区扩区调区,在前两批托管58个特定区域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批拟托管96个特定区域。
围绕“大招商、招大商、招外商”,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市商务局集中精力、创新政策、广纳人才,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去年,全市审核上报招商引资绩效考核项目3007个,总投资8622.09亿元。今年,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新思路观念,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和营商环境,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畅通交通货运通道。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商贸流通网络,重点推进邯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建石衡沧港城际铁路衡黄段项目、沧州黄骅港散货港区矿石码头一期(续建)工程、沧州港务集团黄骅港综合港区9号10号通用泊位工程、沧州硕浩韵达河间物流中心项目、河北中通吉仓储物流献县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项目、沧州中捷通用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
完善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商贸物流质效。重点推进中国供销(黄骅)国际农贸产业园、沧州信誉楼二店、东星家居广场—雄安国际智慧家居产业新城、颐和城市中心、运河区吾悦广场商业街、肃宁裕龙商业中心、北京新发地盐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园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完善县乡村流通网络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厚植兴业沃土 激发市场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强监管、保安全、提质量、促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贴近市场主体、贴近企业的职能优势,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截至去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7.72万户,同比增长8.66%。
释放政策红利,优化政务服务。提高外资企业行政许可效能,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实行网上预审,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发放营业执照。关注市场主体创新需求,开展发明专利量质齐升行动,以助企挖掘、开放许可、专利质押等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自然垄断行业价费等涉企收费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推动企业减负降费政策落实。
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强化科学精准监管,深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差异化随机抽查模式,减少对低信用风险企业的抽查比例和频次。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清单,对77项无重大社会危害、非主观故意的轻微违法行为以行政指导、告诫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代替单一行政处罚。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坚持全程最严监管,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严监管、强震慑,净化市场环境。
深入助企强企,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千名干部包联企业“三送三问”活动,与1500家企业建立包联关系,制定优化生产布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等3000余项帮扶措施。加强“政企银服”联动服务,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扶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98亿元,实现专利风险保障金额5040万元。夯实质量服务基础,出台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34条措施,围绕全市18个重点区域产业开展服务企业行活动,建成“1+18”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一揽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