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施博物馆联合28名文化界人士历时2年
《沧州老城关图》(第一版)绘制完成
《沧州老城关图》第一版面世。
《沧州老城关图》局部。
本报讯(记者杨金丽)4月14日下午,“城迹:老地图中的沧州城”研讨会在博施博物馆举办。由博施博物馆联合28名文化爱好者历时2年精心绘制的《沧州老城关图》(第一版)面世。
这版地图长85厘米,宽57厘米,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沧县志》中的地图为蓝本,详细标注了1933年沧州城关的风貌,展现了当时的沧州老城、城坊区划、主要街道、主要建筑以及运河码头、渡口、寺庙、老字号、名人故居等,还原了沧州古城旧貌,是一幅集资料性、文献性、人文性及文创性于一体的新版《沧州老城关图》。地图整体风格古朴沧桑,信息含量很大,仔细研读,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沧州的历史文化、前世今生。
“这张地图的信息量大、学术性强。”沧州地域文化学者孙建看过地图后表示,这是一张集地理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版《沧州老城关图》,是研究沧州城市历史变迁、宣传运河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文创产品,在文旅方面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沧州人看了会有亲切感,外地游客看了,也会对这座城市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家住在顺城街,这条街在地图上标的是城隍庙街。街西头就是小南门,这里标的是迎熏门。文庙、包公祠、城隍庙、罗祖庙……都是我玩儿过或者听老人们说过的地方,这张图标得真是又细又全!”“老沧州”张耀华拿到地图后,就迫不及待地在地图上查找自己曾经住过的老屋、上过的学校、工作过的地方,语气中满是欣喜。
2023年3月24日,有关“老地图”的第一次研讨会在博施博物馆召开。水利工程师寇金星、建筑工人马振江等人带来了4幅不同版本的手绘沧州“老地图”。研讨会最后决定,以民国二十二年版《沧县志》中的地图为蓝本,参考其他手绘地图,制作一张能反映老沧州城区风貌的地图。
民国二十二年版《沧县志》中的地图绘制比较简单,很多地方没有标注。为了能真实还原沧州古城风貌,大家查阅相关书籍,围绕城区实地探访老住户,了解到更多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热心人士加入进来,85岁高龄的戴树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地图编绘团队走访老街古巷,了解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寇金星带领地图编绘团队历时2年,几易其稿,最终完成。
地图策划人、文化学者冯彦宁说,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不仅有现存的地面人文建筑,还应该有一张老地图。因为它不仅是一张地理方位的图纸,还是城市历史的坐标。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温暖的乡情。人们看到这张图后,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今天日新月异的沧州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层上的。
地图的另一策划人、博施博物馆馆长于龙华表示,尽管绘图团队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地图中也难免会有差错。为此,他们设立了老城关图信息纠错邮箱:260728585@qq.com,欢迎大家纠错,纠错成功有奖。
摄影/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