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 科技破题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记者 袁洪丽 通讯员 张蒙蒙 曹华宁
5月20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东大庄村的旱碱麦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灌浆期的小麦喷营养液。村委会副主任、旱碱麦技术推广员吕学超骑着自行车在田间穿梭。他在这家地里看一看,到那家地头停一停,为村民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农技指导。
吕学超从2011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已经成为旱碱麦种植大户。随着种植、管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去年他被确定为东大庄村旱碱麦技术推广体系人员。“我们村盐碱地多,村民主要种植旱碱麦。我作为党员,又是村干部,每到旱碱麦播种、防治病虫害、收割等关键节点,都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指导大家怎么更好地种田,确保乡亲们能有个好收成。”吕学超说。
像吕学超这样的旱碱麦技术推广人员,在我市还有很多。目前,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达184.98万亩。为适应全市旱碱麦面积扩种(扩大)、种植村增加的新形势新特点,自去年秋播以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健全完善旱碱麦技术推广体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党员带头发挥作用。目前,技术推广人员已达1349人,其中党员占比达74%。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和技术人才优势,通过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将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秀芬说。同时,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拉网式技术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专家讲座、实地示范等形式,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让关键适用技术能够精准服务种植户。创建了旱碱麦技术推广体系后,市级各工作组与各县技术人员紧密协作,在种子选用、栽培技术优化、农机高效应用、植保精准防控、土地质量改良等多个环节协同发力,全力为旱碱麦的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渤海新区黄骅市完善党委领导、支部引导的优质旱碱麦种植推广机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两委”包户的“三级跟进”工作法。乡镇党委牵头做好旱碱麦产销衔接工作,积极培育市场购销粮食主体,实现收粮到田头,畅通了粮食销售渠道。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强化“党建引领、区域联动、互学共促、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后仙庄村开展党建引领旱碱麦产业发展综合展览。海兴县还成立了旱碱麦产业链党委,充分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旱碱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随着党建引领、科技优先、综合施策,盐碱地变得生机勃勃。去年秋天,旱碱麦播种时墒情好、播期适宜,整地播种质量高。冬前及春季,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到位,冬春季苗情较好。今年4月以来,我市降雨偏多,墒情充足,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目前,旱碱麦进入灌浆中后期,亩穗数足、穗粒数多、病虫害轻,丰收在望。我对今年旱碱麦产量再上新台阶充满信心。”潘秀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