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处 “南川”亦斑斓
记者 张智超 摄 影 魏志广 段建志 王 勇 视频与AI制作 张智超
开栏话:
一座城市的“成长”印记,镌刻着时代的年轮。今日起,本报推出融媒体栏目《沧州·旧影新光》——我们将借助AI技术,让老照片动起来,并与当下进行对比,新老画面交织共舞,展现城市巨大变化。让我们一起,透过这场科技与记忆的对话,共同见证狮城在岁月流转中的精彩蝶变。
运河堤顶路夜景。
运河两岸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
在沧州市区,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美丽的河湾。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南川老街,就依偎在其中一道河湾的怀里。
由沧州给水所改造而成的给水所公园,还有一直保留到现在的老面粉厂区域和大运河小剧场……这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地方,不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更为广大游客传递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故事。
拍不完的大运河
十多年前的运河堤顶路。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2024年“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结果,沧州市大运河堤顶路榜上有名,成为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公路。
得知这一消息,65岁的摄影爱好者段建志特别高兴。
从小到大,段建志一直住在运河岸边。自1985年迷上摄影以来,运河始终是他最钟爱的“模特”。
2014年,段建志拍过一组名为《运河东河沿》的照片,取景地就在现在的南川老街一带。如今,随着南川老街成为游客“打卡地”,这组照片又在网上火了起来。段建志说:“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拍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看到这组照片后,有的感慨时光飞逝,有的为城市变化骄傲。”
在《运河东河沿》这组作品中,有一座用红砖建成的5层建筑出现了很多次。这座建筑始建于1921年,曾是沧州市面粉厂大楼,位置就在离南川楼不远的地方。
沧州市面粉厂是沧州最早的现代民族企业之一,因为临近运河,运输便利,产品曾畅销天津等地。面粉厂于1941年被日军强占,1947年沧州解放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后来,随着城市和工业发展,沧州市面粉厂被改造成了沧州市无线电二厂,主要生产电子设备,直到1995年沧州市无线电二厂停产。
因为工作需要,段建志年轻时经常去沧州市无线电二厂,对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建筑很有感情。“百年来,这座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运河岸边,见证了沧州的发展与变化。如今,这座建筑不仅得到了保留,还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为大运河增彩添色。”段建志开心地说,“运河是沧州人的母亲河,作为摄影爱好者,运河两岸有拍不完的风景。”
一家艺术馆的“重生”
游客在凡轩美术馆参观公益展览。
6月7日晚上9点,位于南川老街的凡轩美术馆里安静却并不冷清,一场个人国画展正在这里举行。美术馆里,柔和的灯光从屋顶倾泻下来,洒在一幅幅画作上,游客们驻足凝视、低声交流,尽情享受着艺术带来的美好。
“我们是从山东来的。没想到在这古色古香的景区里,竟然‘藏着’一家美术馆。展馆设计得很漂亮,展览也办得非常精彩,最让我们感到惊艳的是,推开美术馆的窗户就能看到南川楼和老面粉厂大楼,这种静与闹、古与今的冲击感让人难忘!”游客郭晓玉开心地说。
自202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以来,这家由个人出资创建的美术馆,每个月都会举办公益性质的艺术展览,并结合展览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例如冰箱贴、明信片、笔记本、艺术摆件等。
曲恩田是这家美术馆的馆长。“凡轩美术馆的前身是成立于2018年的凡轩木艺馆,馆址就在曾经的沧州市无线电二厂附近,推开展馆大门就能看到运河。”曲恩田说,“作为沧州人,我们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曾以运河为主题创作了很多作品,也策划过很多活动,只是那时候,这附近还非常冷清,来馆里参观的人比较少。”
后来,市里对南川楼片区进行更新改造,凡轩木艺馆也因此搬了家。“更新改造期间,我每隔几天就过来瞧一瞧。垃圾清理、拆迁拆违、河道清淤、基础设施建设……眼看着南川楼片区一天天变了样,把展馆搬回来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曲恩田说。
再后来,南川老街对外招商,曲恩田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这里有感情,更因为我们觉得沧州需要这样一个能够为艺术家提供舞台、为群众展示艺术的公益展馆。”曲恩田说。
一转眼,凡轩美术馆开馆已经一年多了,先后举办了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成果展、《有画对你说》残障儿童工艺画展、沧州铁狮子主题文创展等十余场公益展览,推出了10多个品类、共计200多款文创产品。这些展览和文创产品很受游客喜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让运河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我们的艺术馆获得了‘新生’。今后,我们还将举办更多公益性质的艺术展览,也会开发更多带有沧州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领略沧州的艺术范儿。”曲恩田说。
“给水所”焕发新光彩
如今的沧州给水所公园。
眼下,位于大运河畔、南川老街南侧的沧州给水所公园里,绿草如茵,古木葱茏,清新的空气润泽心肺,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这个公园由原沧州给水所改造而来。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修建,给水所和水塔作为铁路配套设施同时建成。“给水所最初位于运河区永济桥附近。1937年至1941年,为改善供水情况,日军改建水塔并在南川楼一带新建给水所。新给水所通过地下管道将净化后的运河水输送至火车站附近的水塔,给水所与水塔二者配套,是津浦铁路沿线目前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套铁路供水设施。”运河区文旅局文保中心主任孔德轩说。
漫步在公园里,昔日的给水所大门依然保存完好,一株株古树环绕在老建筑周围,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拔。水动力科普园、带有铁路元素的景观以及各种有关沧州给水所历史的介绍牌,无不吸引游人驻足。除此之外,园内还保留着印有“昭和十五年”字样的钢柱。孔德轩说:“‘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时使用的年号,这些钢柱表明日军确实占领并使用过沧州的给水所和水塔,是日军侵华的见证。”
时光流转。如今,沧州给水所公园已然成为沧州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息游玩,还能了解沧州历史、铁路取水科普知识、铁道历史等。
夜色渐浓,城市的喧闹声渐渐隐去,运河的流水声依旧潺潺。大运河贯穿沧州南北,更连接古今,融入沧州人的生活。它与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和文化一起浸润着这片土地,映照着沧州的发展与未来。
扫描二维码 穿越时空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