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区“90后”铁路线路工李子凯
铁路巡检误差不超1毫米
本报记者 邢 程 摄影报道
8月6日,烈日下,钢轨上蒸腾起滚滚热浪。在天津工务段沧州线路车间管内京沪线铁路线上,线路工李子凯正俯身趴在灼热的轨道上,为钢轨“体检”。这时,他的脸颊几乎贴上钢轨,汗珠顺着他的下巴不断往下掉。
31岁的李子凯家住新华区。2018年,他成为沧州线路车间近70名线路工中的一员。历经7年寒暑磨砺,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检查监控工区班长。
今年入夏以来,受高温天气影响,钢轨温度峰值一度逼近58摄氏度,比往年最高时还高出两三摄氏度。因长时间在毫无荫蔽的铁路线上巡检,李子凯热汗直流,工装上留下一道道白花花的汗碱。
李子凯随身携带的轨温表、检查锤和道尺,是他守护铁路的常用工具。每隔一小时,他都要用轨温表为钢轨“测温”,并随时俯身趴在钢轨上,检查钢轨的方向和钢轨是否沉降。他的膝盖顶着灼热的钢轨,被烫得生疼。
在他负责的6公里铁路线上,每走几步,他就要弯腰敲击一下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这活儿急不得,也马虎不得。”他说,测量轨距是整个检查过程的关键,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此外,他还要时刻观察钢轨方向,严防“胀轨跑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头顶是烈日,脚下是发烫的钢轨。连续作业4小时后,他早已把随身携带的1升水喝光。到了中午,他回到站台草草吃了口饭,然后将水壶灌满,稍作休息后,又外出继续工作。
这些巡检工作看似普通,却能有效预防铁路事故。就在几天前,李子凯发现一处绝缘接头轨端的细微破损。他迅速上报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与同事并肩投入抢修,短短30分钟内修复完成,保证了列车正常通行。
“记得第一次巡检时,我走在铁道上,心跳得特别快。加上那天日头特别毒,没多久我就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只能在边坡上休息一会儿,稍微缓解一些后又重返岗位。”李子凯回忆起最初的不适,只是摆手笑笑。
他说,如今这短短的6公里,每一寸钢轨对他来说都有着一份“独家记忆”。“看到火车安全平稳驶过我精心检修过的路段,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是件挺让人自豪的事儿。”李子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