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肃宁王派西河大鼓:鼓板弦歌唱春秋

2025-08-21
来源:沧州晚报

肃宁王派西河大鼓:

鼓板弦歌唱春秋

本报记者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0f69553d-bbb1-48f3-a223-fbfa3d7d4332.jpg

王平

a68a37e2-30bc-41bb-85ff-29088ac7c78c.jpg

张素阁

404ad471-d409-45eb-990b-920d6645a535.jpg

王平(左)和张山坡

371dc43e-dd1b-4573-8288-eb877c04f32a.jpg

《红旗谱》剧照


15439_7b0b483a-f972-4078-8b1f-cb6b97eed651_l.jpg

肃宁王派西河大鼓是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

2017年,肃宁王派西河大鼓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昏的余晖渐渐褪尽,村里的路灯次第点亮。空地上搭起的临时舞台前,人头攒动,条凳、倒扣的箩筐、停在路边的电瓶车,但凡能坐人的地方都坐满了。

“咚”的一声鼓响,震得人心口一跳。全场霎时静了,鼓毽子紧接着落下来,急如骤雨,脆似裂冰。三弦铮然跟进,弦音不是江南丝竹的柔美,而是带着北方旷野的筋骨。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宁王派西河大鼓第四代传承人王平一手自击铜板、一手敲鼓。随着鼓声渐歇,王平开口唱道:“有一个学生正青春儿,去到南学读书文儿……”一开嗓,那声音便带着一股子脆劲儿。不多时,歌声、弦声、鼓板声,还有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好声,都搅合在一起,弥漫开来。

1 唱响九腔十八调

西河大鼓诞生于清朝中后期,由木板大鼓和弦子书融合而成。20世纪初,该曲种艺人在天津演出时,为了区别于当地的京东大鼓、梅花大鼓等曲艺形式,便以河为界命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演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演唱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在音乐结构形式上,有头板、二板和三板多种板式,速度可大幅度伸缩。唱腔既可以简洁苍劲,又能生动活泼。加之艺人们各自不同的乡音底色,又自然形成“南口”“北口”的地域之分。代表曲目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中长篇作品,以及《绕口令》《小黑驴》《下扬州》等小段。

肃宁王派西河大鼓的奠基人王德永,本是任丘竹板书、梅花调的艺人。其子王振方自小浸润在父亲的弦音书韵里,15岁便登台献艺。

“我爷爷王振方和他那些师兄弟们是真正敢闯新路的人。”王平摸着手中那柄油亮的三弦说,“他们不满足于老调门,琢磨着把京剧的小过门和唱腔借鉴过来,又觉得豫剧的味儿美,评剧的腔也好听,都试着往鼓书里揉。”这种大胆的融合,如同在艺术的熔炉中不断添加新柴,最终锻造出王派西河大鼓标志性的“九腔十八调”。

王振方的子女个个承袭家学,名动一时。北京天桥,这块汇聚了民间百艺的热土,成为王家姐弟初试锋芒、传播书艺的舞台。

“我大姑王艳芬,十多岁时跟着我的爷爷、奶奶在天桥‘撂地儿’说书,小小年纪就名震冀中。”王平讲述家族往事时,眼中闪着自豪的光。

王平的父亲、肃宁王派西河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王宝珠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他五六岁启蒙,8岁便跟随姐姐们在北京三角花园演出,练就了“双挂钩”的绝技,既能说得满堂彩,又能弹一手令人叹绝的三弦,人称“三弦王”。

在1960年放映的红色经典电影《红旗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火车进站的汽笛撕裂暮色,朱老忠踏上故土的瞬间,苍劲铿锵的西河鼓声,穿透了站台上的嘈杂。“那一年朱老巩大闹河神庙……”清亮的唱腔跟着弦音淌出来。镜头里弹拨三弦的艺人便是王宝珠,身旁唱词的则是他的二姐王艳茹。

2 代代传承王家韵

时代洪流奔涌,王家经历了一段难以言喻的艰难岁月,肃宁王派西河大鼓曾中断了十年。

当阴霾散去,生活终于重现曙光。王家又重新回到他们热爱的曲艺之路。王宝珠、王艳芬、王艳茹以劫后重生的全部热情,重新捡起被搁置的鼓板弦索,扛起传承王派艺术的大旗。

“小时候,看着父亲和姑姑在舞台上表演,我就特别羡慕,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年过六旬的王平回忆起童年的时光,眼中都是温暖与怀念。家族传承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父亲和姑姑们的耳濡目染下,王平对西河大鼓的热爱愈发深沉。“我们家的人,对西河大鼓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我们家族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王平坚定地说。

“16岁那年,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跟着大姑王艳芬学习西河大鼓。那时候,大姑对我真严啊!”王平回忆,“大姑在墙上贴了一张纸,让我鼻尖贴着纸说绕口令,纸上但凡有一个唾沫印,我就得被罚。”

王平学艺起步时间晚,这般年纪才“磨”舌头,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回忆当年去保定跟大姑王艳芬学习西河大鼓,王平记忆深处仍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回响,“高高山上有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那是16岁的王平对着墙壁上贴的白纸,一遍遍地念着绕口令《玲珑塔》。

暑天里,汗水从她额角蜿蜒而下,无声滴落。她努力控制着唇舌的每一丝微动,不敢有分毫松懈。几十年后,鬓角已染霜雪的王平站在台上,一张嘴,喉间仿佛有了记忆一般,那熟悉的唱词毫无征兆地滑出来:“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方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声音清越,字字珠玑,当年白纸上的唾沫印,终成了如今的掌声雷动。

3 十年义演传薪火

王宝珠在吉林四平百花曲艺团退休后,便来到肃宁和女儿王平生活在一起,他经常到各地义务演出。在王平的记忆里,父亲常年三弦傍身,每到一个演出地都会在当地免费教学王派西河大鼓。

“父亲去世当天,都在表演西河大鼓。”王平声音哽咽道。

王宝珠去世后,王平接过了传承的重担。为了传承王派西河大鼓,王平和她的师兄妹们付出了太多。10年间,他们义务演出数百场,足迹遍布肃宁及周边县市。田间地头、古镇戏台、校园礼堂——鼓架一支,弦索一响,便是王派西河大鼓的移动戏台。

2019年,王平和师妹张素阁在赶赴演出的途中遭遇车祸。当众人把她俩从变形的车厢里拉出来时,受伤严重的王平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内疚自己无法完成当天的表演。

“为了表演效果,每次演出时,我们都要饿着肚子上台。”张素阁说。每次演出都要历时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虽然是几个人轮换着上台,可长时间的表演,仍然让这群60多岁的老人们有点吃不消。“累也得坚持,当时拜师时,师父就嘱咐我们要让王派西河大鼓一直唱下去。”张素阁说。

68岁的张山坡是保定蠡县人。1979年,张山坡拜王宝珠为师。自此,他便与王派西河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有演出时,张山坡就开车从保定蠡县赶到沧州肃宁。午后出发,午夜归家,年近七旬的他用车轮碾过了十年光阴,走过了数万公里的路程。

“除了演出,我们还收徒教学。”张山坡说,“除了河北,在河南和吉林,都有几名徒弟一直跟我学习。”如今,王派西河大鼓已经传至第六代。

当问及要唱到何时,王平摩挲着手中的月牙铜板深情地说:“只要能唱得动,我就一直唱下去。我们不求名扬四海,只希望这鼓板弦歌别断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