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绿植小心“坑”

2025-09-23
来源:沧州晚报

近两年,绿植的线上销售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存活率低、货不对版、维权困难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困扰不已——

网购绿植小心“坑”

本报记者 田真

“我现在都不愿意网购绿植了,收到的根本不是直播间里展示的那样,而且很难养活。”32岁的绿植爱好者刘冉冉无奈地说。

鲜花、绿植的线上销售日趋红火,不仅降低了商家的销售成本,也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不过,也有部分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网购绿植的过程中遭遇了货不对版、虚假承诺、售后拖延等不愉快的经历。

1 货不对版成常态 消费者频“翻车”

今年6月中旬,市民张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了一棵九里香。“直播间里展示的九里香郁郁葱葱,非常有光泽,而且主播还承诺绿植的高度在70厘米到80厘米,甚至在订单的标题上也特意标注了这个高度,我毫不犹豫地下单了。”

满心期待的张女士收到货后却傻眼了:绿植的实测高度只有30厘米,而且发的根本不是九里香而是黄杨。

张女士马上联系客服,但对方却表示,70厘米是绿植长大后的高度。“我告诉客服,发的根本不是九里香而是黄杨,对方并没有正面回复我,而是让我直接申请退款了事。”张女士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又向电商平台客服反映情况,结果平台没有介入监管,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市民吴莉也在某电商平台花13.8元入手了一盆铁线蕨绿植,收货后苗情蔫萎,观察两天后发现植物状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叶子越来越黄,最后直接就枯死了。

“商家直播间里展示的绿植冠幅大,非常有活力。主播一个劲儿地说‘所见即所得’,可是收到的货却一点生气都没有,比直播间展示的样品小太多,这根本就是欺诈。”吴莉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绿植收到货后一眼就能分辨,有的品种则因生长周期过长,消费者发现货不对版再维权时已错过时间,只能自认倒霉。

市民刘冉冉告诉记者,她曾专门网购了白色玫瑰苗种,结果经过一个春天,长得不尽如人意。“我还在网上买过满天星、向日葵、太阳花的种子,要不就不发芽,要不就种出来一堆杂草。这种要经过一定周期才能看出问题的绿植,还是尽量少在网上购买。”

2 推诿拖延不少见 维权陷入“拉锯战”

由于绿植属于鲜活商品,非常娇弱,运输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叶片发黄、轻微掉叶等情况,因此不少商家便将“运输损耗”当作“甩锅”的万能理由,对明显的品种不符、规格缩水等问题却回避不语。

“货不对版只是一个开始,售后维权才是真的难。”多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绿植维权难的现状。

市民高欢告诉记者,她曾在某直播间购买了一盆薄荷盆栽。主播展示的植株叶片非常茂盛,但是她收到货后发现,这盆薄荷盆栽明显被做了打顶处理,相较于直播间展示的矮了不少,叶片也非常稀少而且呈枯萎状。

高欢赶紧跟客服反映,客服人员表示,这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被“闷”到了,可以先进行一下缓苗养护。高欢按客服人员发来的方法进行养护,一个星期后仍不见好转。

“我又跟客服联系,但对方要不就是几个小时不回信息,要不就是继续给我发一些无关紧要的养护技巧,根本没有正面回复过。”高欢说,眼看着商家推诿拖延,最后超过了售后时效也没能给个说法。

“如果绿植有任何问题,商家往往要求消费者在收货24小时或者48小时内拍照取证,否则不予处理。事实上,很多买家收到货时可能在上班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开箱,等发现问题时已错过取证时间,再想维权就难了。”

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商家还会以消费者自己种植不当、受气候影响等为借口搪塞消费者。记者浏览多个电商平台还发现,在不少绿植店铺的页面都能看到视觉效果非常好的植物,但是在商品的详情页,关于植株高度、叶片数量的具体参数却只字不提,这也使得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依据。

3 网购绿植多留心 行业监管需加强

在市区经营一家绿植店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网购绿植出现货不对版是一个共同点,这样的商品往往要便宜很多。“每种绿植都有一个正常的价格区间,说白了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网上的价格虽然比线下要便宜,但有时质量难以保证。”

张先生建议,消费者如果在直播间里选购绿植花卉,一定要眼见为实,选择“一物一拍”销售模式,遇到心仪的绿植要及时截图保存,这样会更靠谱一些。对于那些过款迅速,让人根本来不及细看的直播间一定要谨慎。

经常在网上购买绿植花卉的毛女士向记者介绍说,她在买花前都会先了解店铺的相关信息,优先选择销量高、评价好的品牌店或旗舰店。查看商品详情页的具体参数,而非仅看宣传图片,而且在下单前一定要和客服确认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品种特性等信息,并保留聊天记录,以作为后续维权的证据。

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绿植电商的监管,出台明确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宣传规范,依法对虚假宣传、货不对版的商家予以处罚;电商平台则应完善售后规则,根据产品生长周期,适当延长售后保障及维权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