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丨“桥”通天下 技连世界

2025-10-10
来源:沧州日报

“桥”通天下 技连世界

——从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看“吴桥杂技”文化影响力

本报记者 尹君伊

f33ece8b-a590-48b9-a1a4-0b23624672e9.jpg

图为“金狮奖”获奖作品《祥狮跃九州》。 魏志广 摄

10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画上圆满句点。本届杂技节以“回归故乡、回归街头、回归本真”为宗旨,汇聚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精品节目,在38年来首次“回家”的历史性时刻,谱写了传承与创新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国内与国际交融的文化篇章。

◆薪火相传:

非遗根脉在活态传承中绵延

吴桥杂技的文化基因,早已浸润在“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民间土壤中。从南北朝古墓壁画中的杂技雏形,到运河漕运时期的“走码头”技艺,这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文化遗产,通过“家族传承+专业培育+数字保护”的多元路径,实现了活态延续。

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内,王立刚手中的青花瓷碗快速翻转,红白小球在碗底神秘穿梭,引得观众屏息凝神——这正是“鬼手”王保合的传世绝技“三仙归洞”。作为家族技艺的第四代传人,王立刚苦练二十余年才掌握“手比眼快”的精髓。杂技节期间,他每日三场展演,每场结束都不忘加一句:“想学这手艺不?只要肯下功夫,我教!”这种师徒相授的传承场景,在吴桥随处可见:飞叉第四代传人彭立新在杂技小院带徒弟练“苏秦背剑”,古彩戏法传承人刘福强为“九月庙会”打磨新手法……76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构筑起技艺延续的“活态链条”。

传统是基石,有传统才能形成特色。本届杂技节的“金狮奖”作品《祥狮跃九州》就是因为不仅展现了精湛的舞狮技巧,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现场观众深受震撼。

45人的表演团队克服圆形舞台的空间限制,将武术中的刚劲与杂技的灵巧融为一体,独创“狮子跳头”“双飞燕”“倒夹杆”等惊艳动作,20只雄狮登台舞动时,刚柔相济的姿态引得观众掌声雷动。从38年前的《狮子舞》获金狮奖,到今天的《祥狮跃九州》再获“金狮”,这些灵动可爱的狮子,生动诠释了中国杂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的艺术追求。“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向我们发出演出邀请,我们将在人员配置上进一步优化,在技术上持续突破,让‘金狮’舞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河北省杂技团团长魏银拴信心满怀。

◆破界创新:

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碰撞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本届杂技节以技术赋能、形式融合为路径,推动传统杂技从“技艺展示”向“文化表达”跨越。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保留核心技艺基础上的美学重构与内涵延伸。

四川省遂宁市杂技团的《焕舞华蓉——顶碗》,将传统顶碗技艺与东方美学深度融合,成为创新表达的标杆。演员们以默契的配合完成精准的平衡动作,每一个起承转合都融入舞蹈韵律,碗碟的流转与身形的舒展相映成趣,让“惊、险、奇、绝”的杂技技巧升华为兼具视觉美感与文化意境的艺术作品。

“顶碗是杂技的传统节目,它摘得金狮的关键在于突破和创新。”四川省遂宁市杂技团团长童荣华介绍,在这次8分14秒的表演中,他们不但打破了过去顶碗节目抛接的传统,还大胆选用女孩做“底座”,尤其是在下梯环节中,底座演员在毫无扶手支撑的情况下,头顶两位演员以稳健的倒立姿态从容下梯。最终演员们“险中求稳”的技艺和唯美的舞台效果完美结合,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让观众在屏息凝神间领略到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

杂技剧《江湖·秀》每天都会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江湖大剧院上演。《江湖·秀》以吴桥杂技艺术特有的惊险、神奇和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舞美效果,串联杂技艺术的时代变迁,展现杂技艺术的百态千姿和万种风情。演出时长70分钟,汇集《集体车技》《绸吊》等10个杂技精品舞台节目,以“提升技巧+舞台效果”的独特视角切入,找到观众所熟悉和留恋的新时代吴桥传奇江湖。

从单一技艺到综合剧场的演进,从街头杂耍到文旅IP的打造……真正的传承,不是标本式封存,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吴桥杂技的“活态传承”,正是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生命力的体现。

舞台上的竞技角逐、中外游客的杂技寻根之旅、国际层面的商演交流、杂技小院的乡土坚守、杂技产业的不断探索……纷纷讲述着从运河码头到世界舞台的杂技新故事。

◆艺通中外:

杂技为媒的跨文化对话

38年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实现了从“文化窗口”到“国际平台”的跃升。本届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回家”,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凸显出吴桥杂技文化的坚定自信。

杂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在世界各地播下友谊的种子。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38年来始终以杂技为媒介,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梦·吴桥》演出中,澳大利亚与美国演员联合表演的《男子双人皮条》惊艳全场。这一源于中国民间体育的项目,经外籍演员演绎,将高空翻腾、支撑等动作与西方“力与美”理念结合,肌肉线条与皮条的张力形成视觉冲击,台下观众频频鼓掌。

《梦·吴桥》演出总导演李西宁说:“整场演出很有挑战性,前期做了很多工作。杂技节‘回家’了,所以我们围绕‘杂技之乡’——吴桥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通过‘寻梦之缘’‘逐梦之旅’‘筑梦之巅’等篇章,以杂技青年‘小桥’为主线人物,并以微电影完美衔接,展现吴桥杂技艺人学艺、田间地头表演场景,以及国际杂技界与吴桥杂技的深厚渊源等,全面展示吴桥深厚的杂技历史底蕴和时代风貌。”

交流的深度更体现在人才培养与理念碰撞中。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介绍,学校自2002年起开始培训外籍杂技学员,23年来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千余名学员。许多留学生的命运因杂技而改变——他们回国后,有的成为杂技演员,有的成为杂技老师,还有的开办了杂技学校。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杂技人才,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王洋说,从吴桥学艺,到“花开”海外,再到重返中国续写情谊,这种跨越国界的传承与交流,见证着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杂技文化交融中不断升华。

“桥”通天下,技连世界。作为国际性艺术赛事和品牌文化活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开放的姿态成为河北递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向世界传递的是一种从容的文化自信:既敞开胸怀“请进来”,邀四海宾朋同台交流竞技,也稳健自信“走出去”,让“吴桥杂技”这一金字招牌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