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沧南家庭农场机械化种收作保障
3000余亩花生喜丰收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淑青
日前,沧县沧南家庭农场的3000余亩花生田里,收割机轰鸣前行,工人正对剩余未收的花生进行抢收。农场负责人康遵宝蹲下身,剥开一颗饱满的花生:“今年管理得不错,每亩能收四五百公斤。一公斤花生至少卖6元,种这‘金豆子’比种大田作物划算多了!”
这片成规模的花生田,是康遵宝转型之路的“见证者”。早些年,他深耕绿化行业,后来流转土地种大田作物。2018年,康遵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出1000亩地试种花生,“当时就觉得花生从种到收特别省心,多数环节能采用机械生产,适合规模化种植。”这一试,让他摸清了花生种植的门道,也开启了农场的转型之路。
7年深耕,沧南家庭农场的“花生经”越念越细。在品种选择上,农场实行“一地一策”:一些地块专门种植高油酸花生,作为种子销售;其他地块则搭配种植水果花生、黑花生,还有适合做炒货的花生,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光品种对路还不够,管理也得跟得上。”康遵宝介绍,为了让花生果长得饱满,农场在地里安装了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能精准控制,既省水省肥,又能将养分直接输送到根系。”
机械化更是农场降本增效的“关键招”。每年4月底播种时,农场的播种机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行距、株距拿捏得丝毫不差;生长期里,无人机“背”着药箱穿梭田间,负责几千亩地的药剂喷洒。
近几年,农场与唐山滦州的加工厂达成稳定合作,花生从地里收上来,在地头晾晒几天,去除多余水分后,直接装车运往加工厂,要么作为优质种子销售,要么加工成商品果走向市场。“这几日抢收的新鲜花生能快速变现,我们心里也踏实了。”康遵宝说。
“明年我打算进一步优化品种,争取把亩产量再提一提,让这‘金豆子’的收益再上一个台阶!”康遵宝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