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和润泽家庭农场探索种植新模式
玉米住进“冷棚” 不怕风吹雨打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清晨,天空飘着细雨,青县和润泽家庭农场的冷棚里却已热闹起来——农户利落地从秸秆上掰下鲜食玉米,剥开翠绿的外皮,露出饱满鲜嫩的籽粒。农场负责人张进将手机镜头对准采收场景,在团购群里实时“吆喝”:“现掰的甜玉米,生吃都甜到舌尖儿,想吃的赶紧下手!”
为啥雨天也能从容收玉米?答案全在这一座座冷棚里。“玉米住进‘单间’,外面风吹雨打都不怕!”张进说,这是他从2018年就琢磨出的种植“巧思”。
“一方面,咱青县农户大多用冷棚种蔬菜,春茬甜瓜收完,秋茬就犯了难。种蔬菜病虫害多,天天得盯着管理,费心还不一定高产;要是空着地,又可惜了这大棚和地块。另一方面,露天玉米靠天吃饭,赶上连续阴雨,熟了也不好收获。”张进说。
“要是把玉米种进棚里,是不是就能避开这些麻烦?”有了这一想法,张进立刻行动。他找来不同的玉米品种一一种植、对比,最终筛选出“心头好”——早熟、抗性强、口感脆甜的鲜食玉米品种。同时,他慢慢引导有意向的农户在冷棚里种鲜食玉米。每年七八月,冷棚里的鲜食玉米才开始播种,“这样一错峰,露天种植的玉米卖完了,咱的玉米刚好新鲜上市。市场上就咱这一家有,价格自然能上去。”
“种玉米比种蔬菜省事多了!”正在采收的农户说,“高温天通风、遮阳就行,不用天天盯着。我种了几亩冷棚玉米,还能抽出时间去工厂打工,两份收入拿着,日子更红火。”
收益更是实打实的“甜”。刚采收的鲜食玉米,一穗能卖到一两元。去年有农户种得晚,11月底才采收,6根玉米打包销售卖20元,仍被抢购一空。“不想自己找销路的,我们农场能帮助销售!”张进打开手机里的销售记录,“团购群里一喊,订单就来了。”按一亩地种3000多株玉米算,刨去成本,一亩地纯利润能到5000余元。
接下来,青县和润泽家庭农场计划发展订单农业,让更多农户靠着这甜滋滋的“冷棚玉米”把日子过得更红火。